顺应空间规模发展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王沿民

当前,“城市”已发展成为具有辐射带动经济、快速集聚扩散人流物流、大幅缩短时空距离的标志性符号,综合交通能力已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志和基础设施载体功能的第一要素。过去那种先有集中居住区、工业产业区,逐步实施道路建设的模式早已改变,现在是交通设施建到哪里,城市就向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城市的道路数量、道路面积、交通组织、交通秩序管理等,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产业布局、功能布局以及出行方式、物流人流组织、居住生活分布等。加快道路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道路综合承载能力,既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2011年,哈尔滨市“北跃”、“南拓”、“中兴”全口径共实施建设212条道路和38座桥梁工程,这些道路、桥涵建成投用,使得我们的城市更舒展,更具活力。

  出行效率曾逐年下降

目前,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3.4平方米,而2009年底哈尔滨市仅是6.8平方米,只为平均水平的一半,使得近几年哈尔滨市的出行效率逐年下降,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有众多方面。一是城市特殊的发展历程造成的道路布局不合理。哈尔滨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崛起的城市,也可以说是依松花江而生、因铁路而兴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也正是由于哈尔滨市起源于铁路的建设与发展,致使纵横交错的铁路线穿城而过,形成了大量铁路与城区道路的平交道口,城区内存在着许多卡脖路、断头路,使局部地区的交通循环受阻,车辆通行速率较低。二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由于哈尔滨市主城区道路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础结构薄弱,承载力低下,且改造建设投入不足,致使原有道路结构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春季翻浆严重,道路完好率低。三是跨江交通设施不足。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市就提出了“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战略,但时隔十几年,连接南北的跨江通道建设未能跟上,形成了跨江交通瓶颈,直接影响了市区关联路段的正常道路通行。四是道路功能不完备。原有道路交通设施陈旧、信号灯设置不够科学、停车泊位短缺、道路日常管护不及时,缺少景观道路、与周边环境不适等问题比较普遍。五是捷运交通设施尚未建成。地铁工程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全国各大城市都把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有23个城市建成或已启动建设轨道交通项目。哈尔滨市地铁谋划工作启动较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谋划我市的地铁线路网络,与哈尔滨市同期通过国家地铁规划立项批准的杭州、成都、沈阳3个城市,均早已启动工程建设,成都、沈阳地铁已经通车。而哈尔滨市的地铁建设,从谋划、立项批准到启动实施经历了十几个年头的争论与反复,2008年启动后,目前仍处在建设过程中,尚未对城市交通运营发挥作用。

当前,随着全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等战略的实施,哈尔滨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对周边地区的吸引越来越强,对城市路网格局与外延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委提出,要三年见亮、五年变样,在七八年的时间内赶上全国同类城市或者接近同类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必须顺应空间规模不断扩大、纵深持续拓展的走势,牢牢把握交通主导城市的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要求,2011年,我们在去年初步完成老城区路网改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调整需求,以新增跨江交通密切南北两岸联系、以新建道路延伸构筑城市骨架、以升级改造和打通节点形成老城区顺畅便捷体系,全力实施城市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板块”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加大既有道路维修养护力度,完善交通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城市道路承载能力。通过利用老城区的历史积淀,有力地支撑了北跃、南拓、强县战略的实施,使新战略形成互动,促进了哈尔滨市协调发展。

  “土地银行”已基本形成

2011年哈尔滨市中兴发展计划实施的十项重点工程,年度投资总规模729亿元,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就达到220亿元。这种连续两年过百亿的大投入,在哈尔滨城市发展建设中史无前例,单纯依靠财政投入难以实现。而且哈尔滨市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也不可能过多地依靠财政税收来投入。

从全国来看,包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这样的城市,大多是通过城市经营、城市资源开发解决城市投入问题。其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调整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牵动作用,通过加快城市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拉动产业带、商业带的重新规划布局,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价值,拓展城市边缘区域和原有棚户区等不被看好地区的房地产发展能力,以项目的集约规模开发,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形成城市建设中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新战略的指导下,哈尔滨市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目前城市建设法定用地458平方公里,新增165平方公里,通过土地弹性规划还可再预增50平方公里,但这些规划空间与我们当前全力推进的新战略还有很大差距,还应不断地择时调整城市规划,构建大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二是连续的城市基础设施大投入,使得城市土地不断升值。2008年前哈尔滨市每年平均出让土地在400—600公顷左右,年土地挂牌收益始终在40到60亿元左右晃动;2009年,出让经营性土地720公顷,土地挂牌成交收益127亿元;2010年,全年出让经营性土地992公顷,土地经营收益248亿元。2011年全市计划出让土地有望突破1000公顷,实现土地挂牌收益将超过300亿元。作为推动城市加快发展的“土地银行”已基本形成,这不仅为年度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储备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也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哈尔滨市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抓住项目与资源统筹配置,以项目带动资源开发,以土地资源支撑项目建设的这条主线,已经形成了项目、资源、资产、资金、平台“五位一体”的筹融资金新路子,保证了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最大限度降低对交通的影响

2011年全市“中兴”发展通过市区结合有200条道路实施改造建设,工期集中在5—9月,月高峰将有近百条道路交替施工。大规模、高密度实施城市改造建设,时间跨度长、工程范围广、涉及人群多,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尤其是在主城区实施路桥建设,必然要面对人口密集、公企成片等问题,可以说每动一锹土,都可能对十几甚至几十个的公企单位、成百甚至上千的市民群众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工程建设和施工组织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工作取向,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努力在工程实施的重点环节和细节管理上最大限度降低影响。

2011年,在施工具体组织过程中,我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力量,使保交通、保环境的各项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一是严格按照交通组织方案,依托电视台“小火车小向导”栏目和众多平面媒体、网络平台,主动做好交通分流、绕行提示等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疏解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对市民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二是进一步推行兴产利民措施,设置便道、照明等便民设施,方便周边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出行;强化文明施工管理,规范工程围挡使用,执行“以雨为令,雨停即洗”,确保围挡整洁。三是推行工程项目、施工队伍、特殊作业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示市民关心的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主动赢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在房屋征迁、夜间施工、繁华区作业等敏感环节,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不和谐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和化解矛盾,使惠民工程在实施环节充分体现惠民原则,使哈尔滨的交通变得更顺畅、环境更整洁、发展更和谐。

人要是想干事、干成事,必须得有点“精气神”。2010年,在城市发展新战略的引领下,“中兴”路桥重点工程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强度、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优质、高速、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创造了堪比深圳、北京、上海速度的“城建速度”。2011年,为了实现新战略目标,哈尔滨市数万名城建大军继续以“5+2”、“白加黑”的意志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卓绝的城市建设之歌,同时也锻造出了创新求实、科学筹划、严密组织、敢打硬拼的“路桥精神”。

实践证明,中兴战略的实施,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发展期盼,符合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个充满魅力的哈尔滨,正在重新向世人昭示这个“东方小巴黎”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