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助推大哈尔滨发展新框架

 

张同义

2010年1月召开的市委12届8次全委(扩大)会议,正式提出并通过了哈尔滨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发展战略: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在新战略指引下,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城市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7亿元,新建改造道路202条,建设大型桥梁和街路配套桥涵57座,建设大跨度主干道路20条,建设区域性道路182条,新改建城市出口路6条,维修道路500条。2011年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完成总投资220亿元,改造建设道路212条,总里程增加293公里,新增道路面积66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道路面积由原来的6.8平方米增加到8.6平方米。

两年来,在初步完成老城区路网改造建设的基础上,为服务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调整需求,以新增跨江交通密切南北两岸联系、以新建道路延伸构筑城市骨架、以升级改造和打通节点形成老城区顺畅便捷体系为目标,全力实施城市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板块”路桥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跨江——过江通道更畅通。两年中,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新建了三座跨江桥,拥堵多年的松花江公路大桥,变得畅通了,两岸繁荣有了交通保障。松花江北部以“两纵四横十八湖”交织形成的“北国水城”建设快速推进,“科技新城”拔地而起,“松花江避暑城”启动建设,“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大哈尔滨城市骨架初步形成。

道路升级——主城区道路拥堵明显缓解。两年中,主城区新建改造道路300多条,新建桥涵80余座,这是历史空前的规模与速度。轨道交通工程加快推进,为确保2012年底前地铁一期工程竣工奠定坚实基础。主城区道路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大幅度地缓解了城市交通环境压力,居民出行更便捷了。

道路延伸——通向新战略拓展区的通道初步形成。两年中,在初步完成老城区路网改造建设的基础上,以新建道路延伸构筑城市骨架为目标,实施了城市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板块”路桥基础设施建设。

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也是哈尔滨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物流基地。为激活区域旅游资源、强化产业支撑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在城市东部区域新建改造了水泥路、哈东路、东巨路、沿江旅游通道、小白鱼泡支路、伏尔加庄园支路、化工路、香福路、电碳路、香明街、金山路等道路14条、桥涵8座。实现了城市东部区域的有效联系、互动和拓展,促进了物流、信息流、资源流的有机融合,为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激活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实施工程建设。实施了沿江景观通道、哈东路、东巨路、小白鱼泡支路、伏尔加庄园支路等旅游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路网体系,为松江湿地、省农业观光体验区、小白鱼泡湿地公园、伏尔加水城庄园等重点景区提供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哈尔滨市东部滨水湿地旅游产业发展。

围绕支撑产业发展推进工程建设。东部地区汇集了全市重要的石油化工、建材生产、物流运输企业,产业业态已经形成。目前,全市30%以上的物流量、80%以上燃油能源汇集东部,特别是全国物流航母华南城已落户城市东部道外区域,哈尔滨国际农博中心已奠基开工,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站也将启动建设,这一切必将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物流核心区的地位。为支持这些项目建设,实施了化工路、水泥路、香福路、电碳路等工程,实现了该区域东西南北交通互动,联系顺畅,为大物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生产运营、扩充扩容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改善了东部区域投资环境。

围绕城市空间拓展推进工程建设。相对于我市的北部、西部,城市东部地区开发利用尚未形成规模,可利用资源丰富,空间较大。今年实施完成的香福路、规划电碳路打通、电碳路与哈阿立交桥连接路、香明街、金山路及出城口道路等工程建设,打开城市东部空间,使东部土地进一步为新战略的发展提供项目落地保证和建设资金支撑。经初步规划,这些工程已经扩充城市规模100平方公里以上。

 

西部和南部地区联通发展

西部地区与“北跃”水城隔江相望,与“南拓”工业新城陆路相连,区域内正在兴建群力、哈西等经济热点。多年来,西部地区连接南北的松花江公路大桥交通压力巨大,特别是群力、哈西经济热点启动建设后,更使该区域人流、车流剧增,原本就是交通瓶颈或不顺畅的街路更加不堪重负,这些因素都要求必须加快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西部路网以接应阳明滩大桥交通流量、支撑群力新区和哈西地区联通发展、密切哈南工业新城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组织联系为重点,实施了扩建原松花江大桥、新建续建阳明滩大桥、打通保健路、哈平路拓改、哈双南路改造等7条道路、9座桥涵,促进了松北科技创新、群力文化产业、哈西铁路客运、哈南新兴工业和沿线旅游资源的融合互动,促进了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实施阳明滩大桥及疏解工程,进一步提升了跨江交通能力。阳明滩大桥全长15.42公里,是我市西部地区跨江、跨河、跨越高速路,下穿越铁路的“三跨一穿”长距离特大型立交体系,也是目前松花江流域最长的跨江桥梁。大桥纵贯城市南北,跨跃松江湿地,联通松北、群力、哈西、哈南四大新兴城区。实施阳明滩大桥建设,对构建城市西部交通路网骨架,促进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广大建设者18个多月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努力,阳明滩大桥已于11月6日建成通车,其交通疏解功能及拉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显现,成为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实施哈平路拓宽改造工程,支持了城市“南拓”。哈平路是哈市主城区与平房区之间通畅的原主干路网骨架,此次拓宽改造,起点铁路立交桥,终点绕城高速出口,接续出城口建设至五常市,城区段拓宽道路长3.7公里。主要对现有路段拓宽改造,实现双向8车道,与周边相交道路共同构成继去年新建征仪路后又一条城市向南发展的新通道,实现了老城区向哈南新城再辐射、增服务的战略要求。

实施哈双南路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哈西地区主干路网。哈双南路是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出城口道路,起点王岗大街,终点齿轮路,全长3.7公里,双向8车道。主要对原路实施拓宽改造,拆除、新建王孙铁路跨线桥及何家沟桥等2座桥涵。工程的将竣工使由齿轮路至农垦医院门前实现通车条件,与周边相交道路在哈西地区形成一个主干路网骨架,完善该区域的路网格局。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是全市的核心区,历史积淀丰富,同时,改造的需求也相对突出。中部地区路网改造着眼疏解城市中部区域交通节点,实施宣化街高架桥、新康高架桥、先锋路、大成街、八区地道桥等道路7条、桥涵7座。通过中部路网建设改造,形成区域性网络式互通道路疏解能力,增强老城区全时段高密集车流、人流的交通组织能力,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压力。

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宣化街是城市内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疏解作用明显。宣化街高架桥工程南起文昌高架桥,北至花园街,桥梁全长2.77公里,双向4车道,全程采用高架,沿线跨越芦家街、大成街、先锋路等12条道路和马家沟河,终点花园街,在宣化街与先锋路交口处,同步建设左、右转弯匝桥,同时对沿线马家沟跨河旧桥进行拓宽改造,对周边10条区域道路进行升级改造,与拓宽的先锋出城景观大道相连接,与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文昌高架桥续接形成长距离、大跨度的城市中心区交通主干道路。

新康高架桥工程。工程实施前,新阳路、康安路交叉口高峰时期交通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堵点。经过对区域交通进行重新组织,拆除原下桥匝道,新建康安路至埃德蒙顿路方向左转匝桥,同步对康庄桥进行改建,有效缓解了康安路、新阳路、埃德蒙顿路等周边道路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强城市中心区交通联系,提速老城区去机场路的顺畅能力。

八区地道桥工程。霁虹桥广场是哈市南北轴线道路和东西主干道路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多年来城市交通的严重堵点。为解决此处交通堵塞问题,实施了综合改造周边道路,多路径分流节点压力措施,提高了区域性疏解能力。工程起点在医大四院前月牙街与颐园街交汇处,终点在南马路以北200米处,下穿霁虹广场、一曼街、滨北铁路线、八区街、南极街、开原街、南马路,全长1.5公里,单向2车道,形成一条贯通南岗、道外区、连接道里的重要交通通道,缓解火车站、霁虹桥区域交通压力,为下一步火车站广场区域综合改造创造了条件。

大成街打通工程。大成街贯通宣化街、花园街、东大直街、一曼街,连接道外、南岗,但在哈体育学院处形成断头路,影响了交通疏解功能。为此,对东起宣化街,西至南直路,全长3.1公里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新建下穿哈尔滨体育学院地道桥,同步对大成街、体育学院路和淮河路等3条道路实施了改造,与淮河路连接,辐射华山路、红旗大街、南直路,形成又一条连接东部的区域贯通干道。

先锋路改造工程。先锋路是哈市的主要出城口道路之一,道路两侧重工业企业和大型物流企业聚集,路面结构已基本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无法满足对外门户景观道路要求。建设改造西起宣庆街、东至哈尔滨东收费站,全长10.2公里,双向8至10车道,原有道路断面进行拓宽改造,合理布置交通功能分区,完成了10千伏电力架空线及66千伏电塔迁移。该工程有效缓解了哈东路、长江路等周边道路交通压力,进一步发挥龙凤路、化工路、东化工路、红旗大街等相交道路的交通疏解功能,增强了郊区与市中心区的交通联系。

嵩山路改造工程。嵩山路是连接香坊区、开发区、南岗区、道外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道路状况和设施均陈旧破损,需拓宽改造。此次改造,起点珠江路,终点先锋路,全长3.3公里,双向6车道成为市中心区域平行红旗大街、华山路的又一条南北交通景观主干道,竣工后与相交的先锋路、黄河路、长江路、珠江路等道路共同组成南岗东部区域南北联通的主干路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