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连南的富趋势

时是深秋,粤北的山区有点凉。

这是记者第三次来连南采访,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了解连南。

然而,深入之后,有沉痛,更有振奋。

沉痛是因为,“这里真的很穷!”

这是套用在连南各村开展“双到”扶贫的驻村扶贫队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如果你不亲眼目睹,你很难想象这里到底有多穷。“三块石头垒个灶,一根竹杠做衣柜……全部家当加起来,看有没有2000块?”

你或许不信,或许认为这是记者在追求噱头,但是这就是事实。是连南的事实,也是富裕的广东现实存在的事实。

三排镇的三排村和大坪镇的大古坳村是给记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个村。那些画面依然清晰地刻在记者的脑海里,回想之下发现这是穷的印记。

三排村的老排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半山腰上,远看,突兀的石块与稀疏的灌木丛中,一片干枯灰黑的低矮建筑,便是村民的房子。

走近了,“特写”闯入眼帘:松树皮铺的屋顶,乱石和着土坯垒的墙。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土坯房或木板房,房子低矮,墙体斑驳,甚至裂缝横生。就在村口一座严重倾斜的房子里,还住着一位五保户;过去不远,一位瑶族阿婆的房子早已破旧不堪,大白天屋内如同黑夜,屋顶檐瓦凌乱,屋墙油黑乎乎,床板就安放在沙石等杂物间;再不远,一座三四十平米的房子,住了一家9口人,而且人畜同居,鸡就养在睡房里,旁边则是几间倒塌的房屋旧址……

大古坳村也是类似的场景,黑乎乎的房子,一座连着一座。道听途说的还有,在2007年之前,这里是连南最穷的地方之一,不少人家连油、盐都买不起,全村没有一台电视机……

走访这些地方,记者多数时候是无语的。无语不是漠然,无语中更是无言的痛。记者曾经去过湘西,湘西苍莽的大山中,也有这样的村庄,也有这样的祖祖辈辈守着贫困无奈的村民,但较之这里——富广东的穷山里,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幸运的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号召富裕地区开展扶贫攻坚战,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措施,开展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帮扶,将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扶持落实到村到户,有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在连南,记者看到了“双到”,而连南的贫困史也在“双到”的威力下,谱写终结篇章。

于是,在这些最令人心惊的地方,又有了令人振奋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三排村赫然显现。

一个个造血式扶贫项目的推进,把富裕的未来展现在三排村村民、展现在记者眼前。更细一点说吧,这里的村民开始有组织地种桑养蚕、养猪、改造老油茶基地,技术有人指导;投资有人帮扶;销售渠道有人解决。在企业的参与下和带动下,村民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企业和政府把市场送到村民门口,村民种养的农富产品不再销售无门,村民有了可持续的生财之道。

村民收入在增加,“人均年收入是以前全家几年的数倍了!”村民由衷的话语让所有人看到了连南彻底奔富脱贫希望。

比收入增加更重要的还有—— “村民们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一点也是去连南的帮扶单位、连南的扶贫干部们最乐意看到的。

连南的村民“乐业”不愁了,接下来,“安居”同样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大古坳村,移民下山工程如火如荼,无房、危房户们即将搬进花园式小洋楼,村里的民生工程不断推进,市场对接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扶贫单位扶贫更扶智,教学条件全面改善,大古坳处在了一个嬗变的开始……

让民众安居乐业,这是连南正在发生的主旋律。

这种鲜明的对比,这种活生生的转变例子,在整个连南随处可见,记者感受到了一种新生的趋势和希望。

诚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直言的,“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关乎广东形象。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

记得汪洋履新广东后,第一次到粤北地区清远连南调研是在2007年12月份,当时因为看到有困难群众一个月最多才吃上一次肉,汪洋书记神色凝重,发人深思。2009年,汪洋再次探访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古坳村并慰问困难群众,留下了新春的祝福——“新年快乐!祝乡亲们牛年日子更红火!”2010年,他又第三次来到清远市连南瑶族古寨。

可以显见的是,汪洋自揭“家丑”后的“双到”举措是旨在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切实解决好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山区转移发展、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广东的富裕地区尽力帮助贫困地区,树立先富帮后富形象,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广东贡献。而“双到”的广东经验,未来或是全国其他地区的重要借鉴。

“双到”到连南,瑶山瑶水焕新颜,广东的富裕之路,终于拥抱进连南,谱写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