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连南县紧紧围绕省市的工作部署,特别是省委汪洋书记在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扣“发展惠民”主题,发挥扶贫孵化基地作用,着力推进十项扶贫“双到”工作模式,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步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模式之一
党建扶贫
连南县按照省、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精神,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与农村党建工作有机结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建民族党建品牌为目标,积极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班子成员领导能力建设和规范化服务建设,建立健全了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长效机制,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民主管理能力和科学发展引导能力,创建好村级综治维稳中心和科学发展中心,努力打响“为人民服务”品牌。
模式之二
移民扶贫
按照“产业聚集、人口集中,集约发展、保持生态,节约成本、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总体要求,采取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与民族特色化相结合、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与就近就业相结合的“五结合”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自然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整合资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别实施“经营型(创业型)搬迁、保障型搬迁、留守型搬迁”三种搬迁方式,统筹解决高寒山区贫困群众住房难、就业难、创业难、就学难和就医难等问题,并成立移民新村管理委员会,出台移民周转金、移民后“双到”服务工作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由相关部门对移民户家庭成员进行全方位结对帮扶,跟踪落实移民户家庭成员的“一保三难问题”,确保移民户“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模式之三
思想扶贫
按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的要求,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简报、县政府公众网、省扶贫信息网连南子站、农家书屋、板报、宣传栏、县电视台“双到”栏目等平台、阵地和开展“送戏(影)下乡”、党日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目的和意义等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展示各地各单位开展“双到”工作的有效成果,引导贫困户更新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切实转变消极畏难和“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信和自我发展的意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主动实现脱贫致富。
模式之四
产业扶贫
连南县按照“特色立县、文化强县、旅游富民”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各方资源,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资源,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效益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实现稳定脱贫。一是充分利用我县“中国蚕丝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无核柠檬之乡”、广东绿色名县之称和连南无核柠檬、金瑶山茶油绿色产品认证等品牌,大力巩固和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科学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不断发展壮大蚕桑、瑶山油茶、无核柠檬、无公害蔬菜、有机稻、高山茶、瑶药和温氏肉猪、稻田鱼、天农鸡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促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同时,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二是积极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媒,加大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农林工贸产业和民族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增加民族手工艺品和特色农副产品的销量,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就业问题和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增加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加快连南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模式之五
就业扶贫
整合部门资源,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就业—创业”一体化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工程,有计划地组织职业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传授实用性农村创业技能,提升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群众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达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创业,以创业促脱贫,实现增收脱贫。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各类技工学校,实现“读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出一片”。据统计,2010年共培训总人数5039人,其中:中学生就业前培训2353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686人(其中:岗前引导性培训915人,职业技能培训700人,“双转移”技能培训1071人),属贫困农村劳动力达1238人。通过培训,有1771人实现了就业,其中:贫困农村劳动力675人。目前,全县已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3.84万人,季节性在外务工有0.5万人,预计2010年全年累计劳务收入超过2.5亿元,有1200多户农村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模式之六
金融扶贫
为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启动“资金难”问题,连南县创新扶贫投入机制,积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由县属有关部门(如县科协、县妇联、团县委等)与金融机构协调并作审核推荐,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具有带动能力的种养大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帮助其发展小型生产经营项目和扩大生产,帮助和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效增收。同时,为增强村民自主创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投入互助资金300多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220万元,省直部分帮扶单位也投入了20万至50万元不等的互助资金,先后启动连水、大古坳等10多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建设,吸收农户275户参会,其中贫困户145户,入会金16万元。并成立互助资金理事会和监事会对互助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制定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目前,各村已发放互助金160多万元给113户农户发展种桑养蚕、养猪、养鸡等项目,其中贫困户68户,种养大户或专业户45户,带动了53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模式之七
市场扶贫
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是造成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难以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连南县利用“送科技下乡”、网络、电视、移动短信平台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户提供新的种养技术、供求、市场价格等信息,为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创造机会,缩小农村与城市、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市场信息沟通,转变贫困农户思想观念和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他们生产增收。同时,成立扶贫开发服务公司和大古坳天堂山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兴建军寮农贸市场,建立E—供销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完善农副产品收购网络,对农产品进行收购、仓储、精选加工、分类、包装和销售,统一规划开发瑶山绿色有机食品,打造特色品牌,打开农产品市场销路,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以产业化、市场化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并组织到顺德碧桂园、顺德农贸市场、广州江南水果批发市场、广州锦汉展览中心、深圳等地举办绿色农产品推介会,宣传推介连南无公害蔬菜和有机食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促进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增加收入。
模式之八
教育扶贫
扶贫先扶智,教育要先行。近几年来,连南县进一步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整合全县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强化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5月成立教育促进会,开展全民捐资助学活动,全县干部职工和部分企业家、个体户共捐得善款70万元对困难家庭子女读书给予资金帮助,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难”问题,确保了贫困户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同时,在省、市、顺德区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联系动员社会各界、港澳台同胞、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助学扶贫,投入资金完善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改善教学和学生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并成立扶贫助学基金,资助品学兼优和考上中专、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模式之九
爱心扶贫
积极发动社会帮扶,多渠道筹集社会帮扶资金,广泛动员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家、个体户、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国际慈善机构及其他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活动。2010年首个扶贫济困日活动期间,向中国扶贫基金会、省市县和顺德区帮扶单位、全县党员、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募集到扶贫款1967万元;争取省佛教界资金300万元,扶持连南县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安居工程建设;争取广东恒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杰常成立广东首家“扶贫开发奖教奖学”基金,扶持大坪镇大古坳小学建设资金120多万元;争取佛山万科置业有限公司捐款66万元,建卫生站10个;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51万元和顺德区帮扶资金18万元,建成溪桥10座。全县社会帮扶项目达260多个。
模式之十
基建扶贫
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完成饮水工程 32宗,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2万多人,基本解决贫困山区群众“饮水难”问题;二是加快村道和溪桥建设。全面完成71个村(居)委通硬底化道路和10条溪桥建设工程,启动全县自然村硬底化改造工程,近3万多名山区群众直接从中受益,有效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三是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维修、完善一批农田水利渠道,保证了6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实现增产增收。四是加快农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完成兴建、修缮农村卫生站20多间,完善农村卫生医疗软硬件设施,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送医下乡活动,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五是修缮和扩建连水、大古坳、三排、必坑、百斤洞、大龙等村“两委”办公大楼,改善村干部和群众的办公、办事服务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