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新山西

“要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放创新,奋力进取、拼搏争先,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7月23日,山西省委常委会形成一致共识。

“再造一个新山西”喊出了三晋人民的心声,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也是当前山西切中要害之举,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累计产煤110亿吨,净调出80亿吨,但山西却陷入“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被动局面。煤炭的大量产出不仅令山西生态环境堪忧,在经济发展上同样难尽人意。

数据显示,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名第16位,但到2009年时,位次已滑到第21位,先后被广西、内蒙古、陕西、江西、天津超越,4年后退五位。而在此期间,正是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的“黄金五年”,山西煤炭年产量均在6亿吨以上。

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不争事实。与此同时,更为严峻的是山西的高排放与高能耗,2009年山西万元GDP二氧化硫、COD、烟尘、粉尘的排放也大大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值;2009年山西GDP占全国的2.2%,而能源消耗却占到4.3%以上,属典型的高碳经济。

7月29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 “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山西产业结构的积弊——“四重四轻”:能源重、化工轻,采冶重、制造轻,生产重、服务轻,材料重、加工轻。

袁纯清强调,转型发展是山西的根本出路。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正是由于产业的粗放、高耗、低效,在去年的山西经济工作会议上,低碳经济正式被山西提到了战略高度。

化石能源煤炭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主导产业,多数是高耗能高排碳产业,以高碳产业应对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生活,山西省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和更高门槛,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更大、内涵更广,任务也更为艰巨。

火电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大的行业,而山西省在占全国七十分之一的国土上生产着十六分之一的火电,烟尘排量全国最多,化石能源煤炭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主导产业密集分布在山西各地,让山西难逃“高碳宿命”。

众所周知,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山西产业结构重型化、初级化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不可持续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是山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抓手,是落实此前山西提出的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以及“三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国情和山西省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山西的自然资源禀赋本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负重转身诚然艰难,不可否认的是转型跨越发展抓住了“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牛鼻子,只有转型跨越发展得到顺利实现,山西高碳经济才能真正走向低碳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