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企业家纵论“南雄模式”

 

粤北首个精细化工基地于2008年12月成功创建。基地可容纳企业100家,产值可达80亿元,创税8亿元。目前已进入园区的精细化工及其配套企业达83家,竣工投产18家,在建动工65家。图为南雄三拓化工有限公司投产典礼。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许社功/广东报道

目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国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距,广东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严重偏低,广东县域经济层面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最新的一组统计数据令人震惊:目前广东有67个县(市),面积占全省八成一,人口超过全省六成,GDP却只占全省的一成八,而财政收入还不足一成。与此相对,2008年浙江全省58个县的GDP占全省的七成,财政收入也近六成;江苏全省52个县GDP占全省的五成四,财政收入则超过四成。相比可见,广东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严重偏低。

2010年初,广东省首部《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出台,广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珠三角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作了细致、全面的剖析,县域发展一度滞后的问题顿时暴露无遗。

不仅如此,在2009年全国2073个县级行政县(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角逐中,广东的成绩也不理想。

据悉,权威部门按照GDP、农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收支等8个基本指标为每个县域列出相对动态的历史方位。这一年,江苏县域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数目已达27个,浙江为26个,山东为26个,福建8个,河南8个,辽宁5个,河北5个,湖南4个,而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仅剩下2个(增城、博罗)。曾几何时,广东省最多的曾达到15个之多,其中顺德、南海等地更是名列前茅、名扬全国,成为全国县域经济争相学习的标兵。

“沉舟侧畔千帆过”,如此大的落差,给广东各界敲响了一记警钟。广东如何摘掉“富省穷县”的帽子?广东县域经济如何突破发展困境,重振雄风?

2010年新年伊始,粤北山区会议刚刚传来破局之音,在南雄召开的广东省情调研南雄座谈会又响起了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思想激荡的乐章。

县域经济格局的变迁

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一方面其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断迅速提升,另一方面还形成了县域经济组团快速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周刊》:广东的县域经济在全国曾是很有分量的,诞生过“增城模式”、“顺德模式”等成功样板。在2009年的全国县区域经济百强评选中,广东表现不理想的原因有哪些?全国的县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最高峰的时候,广东有1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但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这些实力较强的县域先后有6个成为了地级市的辖区,使广东省县域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下降。当然,导致广东省县域在全国地位下降的更重要原因,是与江苏、浙江等省相比,广东省对县域工作重视程度还相对不高,县域发展还存在较多阻碍因素,县域自身发展能力还不够强等等。从全国县域看,广东省县域发展步伐相对较慢已是事实,这从有7个县域并非因改为市辖区,而是因发展相对减速先后退出全国百强县就可以看出。

目前,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你追我赶势头不减,在新兴百强县中已经出现如下特点:江苏省正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正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通过大开发也有6个,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特别是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一方面其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断迅速提升,另一方面还形成了县域经济组团快速发展趋势,江苏的四个地理位置相连县级市江阴、昆山、张家港和常熟就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为“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一名。

2007年6月南雄市举行四套班子领导赴清远、河源、赣州参观学习总结会。

县域经济的瓶颈

广东省县域经济存在发展质量较低,基础弱,县镇事权配置不够合理,落后面较大等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哪些瓶颈和制约因素?

张捷:近年来,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等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使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经济整体还比较薄弱。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广东省县域经济存在发展质量较低,基础弱,县镇事权配置不够合理,落后面较大等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广东省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设经济强省和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最近,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广东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韶关大学李春才教授:讲了那么多年的共同富裕、区域平衡,可事实上多年来广东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却有点“劫贫济富”的味道——“劫”粤东西北的贫,来“济”珠三角的富。

珠三角要好水好空气,粤北山区就得做好“后勤”、“屏障”,杜绝污染,停止发展,留住绿水青山。有没有人想过,粤北山区人民也得吃饭娶老婆?“贫困才是最大的污染”!

规划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要能够转换和创新思路。回头看看我国区域经济的全局,中国的发展,是从深圳这个点开始的,然后马上就是珠三角,紧接着就是浦东,紧接着就是滨海新区,紧接着就是西部大开发,紧接着是中部崛起,从南到北再到中间,现在湖南、湖北等地区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我们广东也应该有新的思路,从珠三角到粤北,再到东西两翼来谋划整个区域的发展。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广东要以土地优化开发与人口及产业聚集为重点,加快县域城镇化。

《中国经济周刊》:广东应如何创新思路,更好更快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张捷:首先,广东要以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及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具体而言,广东县域经济要以办好32个产业转移园为重点,将其当作带动当地工业发展上水平的得力措施,同时也要重视县域经济的自主创新,促进当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高深加工水平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提升本地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此外,广东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县(市)更大行政自主权和决策权,针对一些强县,进行扩权试点,跟踪评估,不断完善政策,同时启动和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使县域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对等,而县域各级政府,也要进一步推动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蔡兵博士:广东要以土地优化开发与人口及产业聚集为重点,加快县域城镇化;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为重点扩大内需;以实现与珠三角有效对接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县域“三农”发展;以合理规划和金融服务支撑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上水平;同时,各县也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不同发展模式,推动县域多样化发展。

张捷:发展县域经济,要有经营的策略和思路。要根据资源条件,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产业。通俗地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南雄市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使一个传统农业县经济增长实现了翻番,其快速的跨越,靠的就是其成功的经营策略和加速转型提升、做强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实现适度专业化,选择少数几个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做精,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和丰富产业链。

我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长期致力于县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若干个专业化特色显著、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特色产业群。这些特色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

从较为成功的发展经验看,特色产业的培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资源依托”型,另一种是“无中生有”型。

“无中生有”型特色产业的形成虽然没有直接依托本地的特色资源,但是其本质上也是以本地的一些具有优势的要素为依托的,如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当地产业可以逐渐聚集人才、积累资金,从而形成规模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或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可以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向本地转移,从而使本地成为该产业重要的集聚区。

实践经验证明,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靠市场经济主体的发育,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定并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上起着关键作用。特色产业的形成需要地方政府挖掘和整合资源,发现并发挥优势要素的经济作用,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咨询等公共产品,采取适当措施,推动特色产业的企业化、集团化,提高产业规模和档次。

第二,推动特色产业链的延长和丰富。特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求地方政府按照产业链招商的思路,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使产业内整体交易成本最小化,促进具有专业化规模经济效益和根植性强的地方生产网络的形成。

第三,搭建科技支撑平台。县域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外来的投资,还必须逐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地方政府需要为县域特色产业搭建科技支撑平台,不仅要推动县域内部的科技力量与企业加强沟通和协作,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同时也要借助“外脑”,与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树立和推广县域品牌。知名品牌的形成是特色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各地应当积极帮助企业推广本地品牌,通过展会、推介会和各类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等形式,叫响县域“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生态品牌”。另外,各地也可以将本地企业的知名品牌打造成县域经济的名片,借助企业品牌的知名度树立该县域积极的区域形象,推广“区域品牌”,进而帮助该地区其他具有潜在优势的特色产业进行品牌宣传和市场开拓。

广东商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佐太:第三产业是县区域经济的重要推手,县级区域要实现“真正富、长期富”,应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产业。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冼频:县域经济过去长期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县域的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城市工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广东省的东西北地区,许多县(市)的产业结构中,农业仍占最大比重。工业强县几乎是所有县域经济发展都走过的成功之路,但必须认识到,如果只注重发展工业而忽视第三产业,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受到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广东省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带来的弊端已经逐步凸显。在新阶段,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既是协调发展的要求,更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协调发展处处长李平: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推手。通过大手笔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在以“品牌带动”战略推动下迅猛发展,可促使原本低迷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激活房地产业、饮食娱乐业、酒店业、旅游业等。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汪一洋:在双转移过程中,应避免过去珠三角发展初期“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况。产业转移,是在转移中升级、在转移中集聚,不是到每一个镇、每一个村都搞工业,而是能够搞工业的就做大做强,适宜搞商务的就搞商务区,搞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有条件的要把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划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实行功能区带动战略。山区也是财富,怎样把山区农业产业化、旅游开发做好是关键,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范畴,是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产业。

 

广东省经贸委领导在南雄精细化工基地检查指导工作。

南雄的成功

南雄的成功在于扬长避短。精细化工产业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该产业对环境容量的要求高,而环境容量大正是山区的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一个典型的粤北山区县市,南雄是如何寻找自己的发展路线图的?原本与化工不搭界的南雄,是怎样成功招商引资,变身成为“双转移”样本的?南雄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有哪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南雄市松林树脂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礼金:南雄的成功,在我看来主要就是两点,首先就是服务,政府的服务十分周到、具体、到位,而且南雄各个部分配合十分默契紧密。在这方面,南雄有些非常好的做法,比如地方政府为特色产业搭建科技支撑平台,与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把高校的教授资源、技术转移到基层来,将理论用到一线与实践结合等等,不仅丰富了院校的实践经验,也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二就是领导意识,政府并不一定十分了解企业的情况,这本身是个现实问题,但南雄政府十分愿意倾听企业的心声和建议,认为是对的就马上改、马上去做,非常难得。

另外我想说的是,现在广东到处在“双转移”,每个地方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不要化工成功了就一拥而上全搞化工,否则将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据我观察,现在已经有几个市都在大搞化工了,这应该引起警惕。产业的集聚,应考虑到市场的采购问题,企业是很聪明的,有钱赚就来,没钱赚打死也不会来,因此,如果不顾实际、不顾市场盲目地上项目,而不考虑长远发展的话,是很难吸引到企业入驻的。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永杰:纵观全球的产业和企业,无一不是因为“专”和“特”而成功的,在一个专项上做大做强,做龙头老大,比那些全面开花的同质性竞争更容易成功。

南雄的做法是,把在珠三角没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化工企业转移到南雄来,为他们设立一个工业园区,把广州高校的化工专家请来,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服务。他们发挥面向珠三角、背靠大市场的优势,一边引资一边“引智”,结果在珠三角缺乏比较优势的小企业,来到南雄后反而做大做强了。产品也升级换代,短短几年间,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就从几个亿做到几十个亿,成为重要化工基地。

张捷:南雄的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取得成功,关键原因有三。一是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南雄并没有一心想着如何承接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实际上对于南雄来说,引进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既没有区位优势,又没有资源优势。这一点对于广东的其他山区也一样。因为广东的人口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山区不仅人口少、密度低,而且发展工业所需的青壮年大多已经外出打工。更重要的是,山区缺乏成熟的劳动力市场,连外省农民工也不愿去山区。这是多年来广东一直想把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山区却始终难以如愿的一个重要原因。南雄的成功在于扬长避短。精细化工产业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该产业对环境容量的要求高,而环境容量大正是山区的优势。南雄抓住国家要求化工企业必须进入园区生产的政策机遇,适时推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在环境容量饱和的珠三角已经难以立足的精细化工企业纷至沓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突出特色,不搞小而全。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的互补循环和资源共享,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放大规模经济效应,并将负外部效应降至最低,是精细化工产业最优的产业组织模式。三是以优质的政府服务来弥补市场的缺失。国外和珠三角、江浙的产业集群一般是内生的,即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自发形成的,耗时较长。山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市场缺失的情况下,不可能走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道路,在园区起步阶段只能以政府服务部分替代市场机制,使企业得以尽快和低成本地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

广东金泰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敖卓海:2007年,南雄市领导找到我的时候,我当时真连南雄这个名字都没听过,更不知道南雄在哪里。但他们的干劲和诚意打动了我,我决定过来看看。

第一次来南雄,最令我感动的是这里一对一的服务,这是我在东莞、深圳或惠州完全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每次过来,都有书记、市长亲自出面接待,南雄对招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打电话问这边,“我礼拜六过来方不方便?”他们回答我说,“方便方便,我们这没礼拜六的,只有礼拜七。”意思是,他们会随叫随到,根本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就是这一点,让我满有信心地结束了在东莞等地的投资,转向了南雄。

在洽谈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合作条件上的冲突,但没有一个是解决不了的。这么大的合作项目,我们谈了不到一天,就谈拢了。2008年1月,我和南雄市政府正式签约,这一年多来,通过我这个宣传平台来到南雄的企业有1500多家,每一家,南雄政府都会派专人跟进,最后落户的有90多家。

让我最惊讶的,是南雄市政府的办事效率。在东莞,一个营业执照办下来,往往得拖上两个月,而在南雄,只需要短短一天。我至今记得洽谈成功的那一天下午,我人还在宾馆,南雄市工商局的一个科长就来敲门,把办好的证给我送过来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东莞的客商朋友,他们都不敢置信。

有人问我,南雄,广东最偏最远的地方,凭什么招商那么好?我想了想,我说就是凭人,凭人的服务。化工老板在珠三角基本没有生存空间,许多老板都是跑了很多地方,反复考察,结果第一次来南雄就深深被打动最后留在这的。

张捷:山区县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山区的资源优势、环境容量。关于环境,完全保护不开发就不可能有发展,而过度开发的话,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要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准平衡点。

我考察过河源、梅州等地的许多产业园,它们大多有两到三个产业,但南雄的精细化工园着眼于单一产业,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同时也能集中整治污染,将污染减少到最低,并且有利于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实现政策、资源、市场共享,减少交易成本。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工业园,在珠三角有很多,但那些大多是靠市场自发带动起来的,可称之为“内生式产业集群”,但山区市场条件的缺乏,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决定了它的做法是不一样的,除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以外,政府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产业的诞生阶段,政府要起到关键的作用,做好引导、招商、配套,而不能完全靠自发;到初期阶段,企业进园了,形成一定规模后,则要注意培育市场。产业集群就如同一个系统,系统内的人才、物流、资金、配套等各内部要素都是有机联系的,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市场问题,市场起来后,会自然而然地把人才、物流等都引导起来。当然,也要注意规模的适当控制,避免“规模效应”变成“拥挤效应”。

集群内部其实是个小市场,同时它又是和外部各要素密切相关的,应当引起重视的是,这个市场可能是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却也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市场。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这个内部的小市场做好,引导它走上良性循环?在这一点上,企业的组织化很重要,要多做组织服务、中介服务,一定要成立行业协会,来协调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引导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同时,也可以视条件成立一些第三方的金融服务机构或公共技术平台。总而言之呢,一个产业集群的培育,最重要的有三方,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中间机构,中间机构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南雄县域经济的突破点

下一阶段的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而非招商引资。

《中国经济周刊》:南雄县域经济若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有哪些好的建议?

张捷:政府服务无论如何细致周到,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市场机制。产业集群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有机体”。在其襁褓期,政府扶持不可或缺;但当其进入成长期以后,更需要的是一种内生的生长机制,即集群内有序竞争、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目前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出现的缺乏交易平台、人才市场和物流配套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集群内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的表现。因此,下一阶段的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而非招商引资。如何在集群内形成有序的市场?着眼点应当是在集群内发展以行业协会为首的各类产业中间组织,让这些中间组织去制定和执行行约行规,规范企业行为,协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收集和发布市场和技术信息,打造和推介园区品牌,培训人才和规范人才流动,提供技术服务和融资服务,等等。中间组织属于市场经济中的“第三方治理机制”,其主要功能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实现产业的自组织化,对于成长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重要。南雄市政府应当未雨绸缪,在下一阶段着力推动产业园区由外生型转为内生型,真正形成离开政府的襁褓也能够自我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

南雄圣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联茂:从我们企业的角度来看,南雄的县域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几个劣势。

一是物流。南雄到广州有近300公里,来回近700公里,交通不便,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上都面临困境,生产成本也大大地提高了。

二是人才。作为一个偏远的山区县,南雄的高端人才相对缺乏自不必多说。而普通工人,由于大多是农民出身,随意性大,基本没有什么工厂意识,第一天领完工资,第二天立马请假消失的事情在我厂里已经不止一次地出现了,离春节还有足足一个月,就有好几个人“自己给自己放假”了,这给企业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我们希望南雄能从韶关、江西等周边地区引进相关人才,以确保生产。

三是配套比较缺乏。比如产品包装用的纸箱,整个南雄我找不到一家好的纸箱厂,我们厂所用的纸箱全部要去韶关采购,有时甚至要去到广州,把纸箱拉回来,包装好之后再拉到广州去,这样仅包装费成本就高了五个百分点,生产成本无形中加大了。

此前,南雄市政府的服务可以说是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接下来应该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持续性服务,并且往深里做。毕竟,现在不能再停留在招客户来的阶段了,而是要考虑,如何通过人才、科研等各方面的扶持,帮助企业做强做大,这些事单靠企业做的话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政府深层次的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了,自然会留在这里,相反,如果来了却赚不到钱的话,可能过几年就打道回府了。

敖卓海:我有一个建议,就是说第三产业很重要。从现实上说,来南雄投资的都是老板,并且他还会有自己的上下游,如客户、合作伙伴,因此,酒店、商场、娱乐休闲场所等生活配套很重要,必须要能上到一定档次,这样也能间接地多吸引客户久留,无形中增加了合作机会。因此,消费档次如果能提高的话,我相信,想再多200家化工企业来南雄,一年就够了。

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赵细康博士:粤北山区要完成从“后花园”、“屏障”向“前沿”的转身,必然需要获得“前沿”所有的优惠政策。

在前一阶段,南雄的融资征地建厂做得很出色,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完善配套,巩固园区发展了。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园区的工业服务,物流、采购等环节如果不跟上的话,会对企业经营造成损害,影响企业对在南雄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各类人员,包括企业家、员工、专家的生活服务问题。第三个则是要创新机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等,来帮助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技术越高端,产品的市场覆盖面越广,企业就越有竞争力,区域经济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