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的成功在于扬长避短

暨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张捷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但长期以来县域经济落后,这种“富省弱县”的局面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国性的普遍原因,即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近十多年的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倾向是财权被层层上收,但事权却并未随之上收,有的反而下放。这种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以及许多政策的贯彻都是中央只出政策,由各级地方政府出钱配套的情况,必然造成基层地方政府的财力贫乏化的现象。解决之道只能是进行以充实地方财力为核心、合理划分责权利关系的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

二是广东省自身的特殊原因,即广东经济过度外向化和地理差异过大。在外向型发展模式下,市场机制使得资源和要素越来越向具有区位优势的珠三角地区集中;而山区由于区位劣势,不但难以吸引到外部资源,自身的人才和资源反而源源不断地外流,日益被边缘化。以出口和外商投资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的市场机制,是造成广东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而位于粤北山区的南雄,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精细化工产业聚集,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难题,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关键原因有三:

一是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南雄并没有一心想着如何承接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实际上对于南雄来说,引进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既没有区位优势,又没有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山区缺乏成熟的劳动力市场,连外省农民工也不愿去山区。这是多年来广东一直想把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山区却始终难以如愿的一个重要原因。南雄的成功在于扬长避短。精细化工产业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该产业对环境容量的要求高,而环境容量大正是山区的优势。南雄抓住国家要求化工企业必须进入园区生产的政策机遇,适时推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在环境容量饱和的珠三角已经难以立足的精细化工企业纷至沓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突出特色,不搞小而全。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的互补循环和资源共享,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放大规模经济效应,并将负外部效应降至最低,是最优的产业组织模式。

三是以优质的政府服务来弥补市场的缺失。国外和珠三角、江浙的产业集群一般是内生的,即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自发形成的,耗时较长。山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市场缺失的情况下,不可能走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道路,在园区起步阶段只能以政府服务部分替代市场机制,使企业得以尽快和低成本地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

但也要看到,政府服务无论如何细致周到,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市场机制。产业集群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有机体”。在其襁褓期,政府扶持不可或缺;但当其进入成长期以后,更需要的是一种内生的生长机制,即集群内有序竞争、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目前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出现的缺乏交易平台、人才市场和物流配套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集群内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的表现。因此,下一阶段的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而非招商引资。如何在集群内形成有序的市场?着眼点应当是在集群内发展以行业协会为首的各类产业中间组织,让这些中间组织去制定和执行行约行规,规范企业行为,协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等的关系,收集和发布市场和技术信息,打造和推介园区品牌,培训人才和规范人才流动,提供技术服务和融资服务,等等。中间组织属于市场经济中的“第三方治理机制”,其主要功能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实现产业的自组织化,对于成长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重要。南雄市政府应当未雨绸缪,在下一阶段着力推动产业园区由外生型转为内生型,真正形成离开政府的襁褓也能够自我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