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县域经济概况

 

南雄梅岭古道的关楼

广东总体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县域经济却落后于江浙等省,甚至与全国县域经济相比,优势也不明显。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国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距,广东在县域经济层面上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广东67个县(市),县域面积达14.5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六成。从GDP增长速度来看,珠三角外围的增长带动作用明显,而粤北、粤西、粤东区域,其发展与珠三角外围各县市发展差距明显。

近年来,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等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使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经济整体还比较薄弱。

2008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称《纲要》),为珠三角今后如何实现再腾飞,以及如何带动粤东、西、北发展定下了方略。可以说,《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意在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

半年后,广东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推动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战略行动。先后召开了粤东粤西地区现场会及粤东粤西地区工作会议,其中在2009年8月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在粤东地区率先吹响了推动东西北地区大发展、大跨跃的号角。

此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摘要)》(下称《意见》),重点明确这三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任务,制定了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建设与布局方案,有助于实现统筹城市与区域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确保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有序推进。可以说《意见》作为新时期推动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将会引领广东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更持续、健康与稳定地发展。

广东、江西两省主要领导出席在南雄举行的韶赣铁路动工仪式。

粤东(四市):发挥人缘地缘优势  深化与港澳台合作

粤东地区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如在利用华侨、台资以及位居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连接点等方面,在全省优势地位最为突出。因此今后五年粤东地区应当在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主动融入珠三角,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与港澳台及东盟合作等方面不断开拓。

为了打破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瓶颈”问题,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粤东地区“三年打基础”的发展目标。现在三年已经过去,2006年至2008年,粤东四市GDP占全省的比重增加;人均GDP增速比全省同期高出数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也比全省同期略高。尤其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大项目建设上成绩突出。

《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对于今后五年粤东四市的主要发展目标确定如下:在实力提升方面,提出今后经济增长要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亿元,力争比2006年翻一番。在人均生产总值方面,要求达到21500元。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接近工业化中期水平的要求。在城乡建设方面,提出到2011年,粤东地区城市化率达60%以上(五普口径),城乡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等具体指标。在民生建设方面,提出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300元和6200元。在人口数量控制、教育发展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都明确了具体目标。

《意见》为粤东四市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提出了指导,对粤东四市,提出了要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社会建设、增强发展动力等六方面为工作重点的要求。

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要在推进产业错位发展,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着力发展民营经济等为工作中心。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方面,要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城镇群建设,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为工作中心。在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方面,要以加快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中心。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要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中心。在强化社会建设方面,要以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工作中心。在增强发展动力方面,要以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开放步伐为工作中心。

 

2007年6月,南雄市四套班子领导等赴清远、河源、赣州参观学习总结会。

粤西:激活区位、资源优势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粤西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但是海洋要素禀赋结构仍未转换为比较优势,然而随着重大项目的引入,粤西现代重化工业与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粤西将改善现有的产业结构,形成广东沿海工业化发展的新空间。

尽管粤西在发展上与珠三角存在着差距,但粤西所拥有交通运输优势、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新的形势下日益显现,随着这些发展优势与潜能被激活,特别是在引资、产业升级与扩张、土地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新机遇。

粤西作为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兴与崛起,将为广东整体发展注入新活力,成就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统筹理念,以激活粤西发展潜能为导向,强调了区域的整体发展理念,理清粤西的总体发展思路,提出了粤西的发展战略定位:产业定位于广东重化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区域定位于广东参与环北部湾地区、大西南地区以及东盟合作发展的门户和桥头堡,肯定了粤西的发展成绩与战略地位。

《意见》重新审视了粤西的区域关系,一方面以“大粤西”为整体,东融珠三角、西接北部湾、北联大西南和南拓东南亚的区域关系,粤西作为多边关系的重要连接点,成为我们参与东盟合作与发展的前沿阵地,必将为粤西经济空间拓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基于“大粤西”整体发展下的区域内部核心城市之间的战略分工,明确湛江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茂名作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广东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阳江作为广东新能源基地、重要产业承接地和现代滨海旅游目的地。

在区域合作方面,重点建设阳江、湛江、茂名等省级产业转移园,加强与珠三角产业、技术、管理等对接;支持粤西同北部湾、大西南和东盟等区域开展广泛合作与发展,为粤西充分利用优势提供政策保障。事实上,粤西所处的战略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都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引导其发展,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同时,粤西要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同珠三角对接与互动。

强调以产业与项目带动区域集聚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错位发展,其中以石化、钢铁、电力、浆纸、船舶等为主体的临港工业;以物流、信息、金融、会展、咨询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以特色农业和海洋渔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滨海休闲、农林生态游、溶岩景观游、历史文化游为主的滨海旅游和生态旅游业,这些产业发展共同支撑起粤西现代特色产业的主体框架。

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于2009年5月14日在南雄成立省内首家精细化工企业融资服务办公室,并由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提供9亿元授信贷款,重点支持南雄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发展。

粤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建设宜居宜业家园

2010年1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摘要)》,为推动粤北山区(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五市)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完成“十年上台阶”的目标任务,加快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指明方向。

意见指出,粤北要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南融珠三角,北联湘赣,东承海西,西拓西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适度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和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新跨越,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广东省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新经济区、环珠三角绿色产业带、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家园、全国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试验区。

具体来说,韶关要建成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广东制造业基地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河源要建成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梅州要建成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市、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清远要建成大广州卫星城市、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云浮要建成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循环经济和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到2012年,粤北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城乡面貌较大改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到2020年,粤北山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双转移为抓手,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园区经济。

意见指出,支持各市与对口合作市共同编制产业转移园产业发展规划,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各产业转移园按照“一园一特色”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园区。支持高新区创新发展。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以自主创新、品牌培育等为抓手,推动粤北山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和优化升级。统筹规划粤北山区专业镇布点建设,实施省市联动共同推进专业镇建设计划,推进山区实现“一镇一业”、“一乡一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山区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构建全民创业绿色通道,重点在各类园区内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粤北山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完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对口劳务帮扶机制,实施农村“一户一技能”计划,支持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将粤北山区建成广东技能型人才的战略储备基地。

如何体现特色呢?意见指出,要做大做强汽车配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支持韶关做强钢铁、装备基础零部件等工业基地,河源建设机械模具、手机生产基地,梅州建设汽车配件、电力等生产基地,清远建设建材、现代装备制造业等生产基地,云浮建设国际石材、不锈钢制品等生产基地。

此外,建立产业激励机制,引导无污染、少污染产业项目布点生态发展区。培育发展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型产业。按同等优先原则确定粤北山区市为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并推荐为全国试点。

在生态旅游方面,也有明确定位,如支持韶关建成以“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为重点的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河源建成以山水生态、客家古邑等为重点的旅游休闲示范区;梅州建成以世界客都、绿色度假等为重点的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清远建成以温泉、漂流等为重点的康体旅游休闲地;云浮建成以禅宗六祖文化、温泉度假等为重点的文化观光休闲地。

蓄势待发

从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来看,2008年珠三角县域人均GDP22790元,东翼12026元,西翼13497元,北部山区1298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是珠三角2119元,北部山区787元,西翼596元,东翼492元,说明粤西的县域经济大有可为。《意见》关注粤西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以“扩权强县”改革为重点,实施县域行政体制综合改革,将有助于壮大县域经济。

2009年12月在珠海召开的广东体制改革会议上,广东部署的“富县强镇”方略正当其时,广东着力发展县域经济,给予基层更大政策权限,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空间。

总的来说,广东要以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及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具体而言,广东县域经济要以办好32个产业转移园为重点,将其当作带动当地工业发展上水平的得力措施,同时也要重视县域经济的自主创新,促进当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高深加工水平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提升本地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此外,广东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县(市)更大行政自主权和决策权,针对一些强县,进行扩权试点,跟踪评估,不断完善政策,同时启动和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使县域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对等,而县域各级政府,也要进一步推动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吴尚清据公开资料整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