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纳人才 助推重庆大发展

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  姜平

人才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直辖以来、特别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重庆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发展的新路径,不断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人才强市”之策

近年来,我们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筑高地”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两大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党政人才12.7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56.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95.9万人、技能人才21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80万人,分别比直辖初增长0.2%、42.3%、51%、57.8%、414.3%。

(一)重统筹,科学开发市内外人才资源。

在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推进万名大学生村官、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以城带乡万名干部驻村“三万”行动,先后从“985”、“211”等知名高校择优选派了9478名优秀大学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其中大学生村官4723名),从市和区县农林水、教科卫、城建环等25个系统选派了9549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技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教支医服务,从区县和乡镇机关抽调了9153名干部驻村担任村党建指导员或“两委”负责人,推动管理、人才、技术“三下乡”,促进城市人才“裂变”和农村人才“聚变”。

在统筹市内外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围绕全市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需要,开展千名优秀人才引进活动,采取挂职引进、交流引进、选调引进、公招引进等方式,先后引进各类优秀人才4061人。

在统筹海内外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实施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2人。

(二)抓两端,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方面,创新专家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率先将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专家范围。

在基层人才队伍方面,实施五十万高技能人才、百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万名社会工作人才等培养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3.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4.3万余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00人等。

(三)建机制,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一是突出能力和业绩考核,推进人才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修订了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研究制定了市级部门、高等院校、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

二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不断创新人才选用方法。在全国率先出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三公三意三匹配”的选人用人科学机制。

三是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完善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全面清理直辖以来的人才政策,废止、修改了120多个与实际工作不相符合的文件,建立由市、市级有关部门、各行业各系统表彰的三级表彰奖励体系。对引进来渝的“两院”院士全部聘任为市政府科技顾问,推荐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人才的总量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2008年底,全市GDP达5097亿元,比直辖之初翻了近两番;地方财政收入达963.3亿元,比直辖之初翻了3番多。

二是人才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国家级专家2476人(其中,“两院”院士10人)、科技活动人员9万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3%,发明专利授权量354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68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6%,比直辖之初增长近16个百分点。

三是人才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目前,全市有9名宣传文化人才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与四川并列第1;有11名教育系统人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名列西部前茅。

人才发展的契机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惟一直辖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得到明显提升,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了新发展机遇。

第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升,为全市人才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导航定向,绘就了重庆发展的美好蓝图。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我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先试的权利;国务院3号文件的出台,将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既为我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又为我市人才事业发展迎来了重大契机。

第二,人才发展“一中心、一高地”新定位,为全市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根据中央和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以及熙来书记的重要指示,结合内陆开放高地和“五个重庆”建设的实际,市里作出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的明确定位。

第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为全市人才发展铺就了新起点。重庆位居中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转移南北的区位优势。随着“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环九射”铁路网的建设,再加上长江黄金水道,重庆已成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创新人才发展模式

当前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重庆全市人才发展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重大人才项目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着力构建西部人才中心和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为贯彻落实中央“314”总体部署,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按照“一中心、一高地”的定位,全市人才发展目标将按照“两步走”的思路来完成。第一步,到2015年,初步建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的总体框架,全市人才相对拥有量、人才增长速度、人才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处于中上水平。第二步,到2020年,基本建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实现人才相对拥有量、人才增长速度、人才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和上游地区领先。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方式方法,精心策划、超前储备、滚动实施一批重点人才项目,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人才工程和人才项目是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将重点推进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两大工程”和“十一个专项”,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集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一是着眼于增强重庆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培养、引进各领域高级专家和领军人才,打造重庆人才竞争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建成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五个重庆”,大力实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人才培养“五个计划”,选派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到农村乡镇和村工作,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夯实基层人才基础,统筹城乡发展。

(二)搭建用武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吸纳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创优载体,切实把各类人才集聚到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创新创业平台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将着力打造“五大平台”,构筑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舞台。

一是构筑西部领先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发挥高校知识创新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作用,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2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增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切实构筑起西部领先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

二是构筑“两江新区”服务业人才创业平台。围绕建设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购物、美食之都,广泛集聚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大力吸引战略规划、服务外包、资本运作、管理咨询、项目策划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三是构筑“汽摩名城”制造业人才创业平台。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目标,依托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发展风力发电和轨道交通配套装备,创建西部特种船舶、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高水平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集聚高新技术人才,集成科技研发资源,促使“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

四是构筑重点园区人才创业平台。围绕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园,依托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子园以及万州、黔江、涪陵等6个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园区,引导金融管理、研发设计、动漫设计、软件信息等方面优秀人才进入园区创业发展,把园区打造成效能高、活力强、贡献大的人才集聚区。

五是构筑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在科技智力资源密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技园区内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制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商务、融资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到2015年,力争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级、50个市级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三)创新人才政策,大胆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促进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才智充分发挥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增强人才活力的关键。我们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选用、流动和保障等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

在人才培养上,将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促使人人都能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在人才评价上,将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机制。重点是继续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将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技术推广、开展课题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形成的成果,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

在人才选用上,将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

在人才流动上,重点是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流动配置机制。研究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行业、身份、所有制壁垒,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有效办法。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

在人才激励上,将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制定产权激励、知识产权融资等制度,探索知识、技术、技能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对经营管理人才,探索管理、资本等要素入股的有效形式,构建以年薪制、期股、期权等多种形式的分配体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