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济60年的跨跃

2007年10月,重庆市政府与商务部签署了共同建设内陆的协议

重庆市外经委主任    李建春

189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被迫开埠,从此,重庆的对外开放走上了一条从模糊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之路。

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从1950年起进入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当年中国土产公司西南区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西南区公司在重庆成立,开始筹备组织外贸出口物资。

1951年地区收购传统出口土产总值1259万元,加上西南地区经重庆调出省外口岸出口的商品总值为6640万元。一直到1966年,重庆外贸出口收购总值保持在5000余万元到9000余万元不等。1977年达到10692万元。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直到1982年,重庆由于没有进出口权,外贸部门没有进口统计,这一时期内,重庆虽然进口过少量的工业生产设备,如重庆发电厂的发电设备及其他急需要物资,但都是由国家进口后调拨分配的,算不上重庆的进口贸易。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在50年代主要是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部分工厂还聘请了苏联专家进行技术和管理指导,推动了重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中,又从西方部分国家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设备,重庆在1966年从法国引进了贝利埃越野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设备,还从其他西方国家引进了一些汽车制造的工艺技术。1974年从法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了天然气化工技术设备,建立了四川维尼纶厂。1977年从日本引进天然气脱硫净化成套设备,1980年建成投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工厂开始引进国外以及香港地区的先进技术设备,但规模和数量都很小。

重庆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主要是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兴办海外企业和对外经济援助。从50年代开始,重庆即开始承担国家下达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任务。进入70年代,重庆援外任务加重,专门设立了援外办事机构,负责援外任务的落实。如1970年,按四川省的要求,选派34名工程技术人员赴赞比亚帮助修建公路。1976年,由重庆医学院组成的第一批援外医疗队,赴莫桑比克执行援外任务。1978年,重庆市第二批援外的医疗队,随四川省医疗队赴莫桑比克等。同年,重庆市援外办公室被省推荐为先进集体,出席省援外“双学运动”代表会议。

1978年-2009年

重庆对外开放历程

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地处西南内陆的重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迈得艰辛而坚定,终于在不断地探求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卓有成果的内陆开放型经济之路。

1978年-1991年,对外开放在探索中前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1980年重庆被批为直接对外贸易内河一类口岸,重庆海关恢复;1983年国家批准重庆实行综合经济体制改革,重庆成为第一个经济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海关、商检等机构相继建立和完善,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自营外贸进出口权和利用外资审批权;1991年国家级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

1992年-1996年,对外开放迎来新阶段:1992年重庆被批为沿江开放城市,成为我国梯度开发进程中的重要一级;1993年,首届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举办;1994年国家级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重庆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1997年-2006年,对外开放掀起高潮:1997年重庆挂牌直辖;2001年出口加工区成立;2002年重庆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成立;2003年在CEPA框架下的渝港“9+1”和渝澳“8+1”经贸合作协议签署;2005年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国际航线达11条;2006年市长顾问团第一届年会召开,近40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到会。重庆以大开发促大发展,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7年至今,对外开放进入新纪元: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重庆的发展明确定位;同年6月,重庆获批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0月,重庆市政府与国家商务部签署《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2008年,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获批成立;2009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重庆改革开放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对外贸易:步入新的快速增长期

据海关统计,1983年,重庆进出口总额仅有3168万美元,其中出口2844万美元。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95.2亿美元,是1983年的300倍。出口额达57.2亿美元,是1983年的201倍。

重庆市出口主体结构逐年趋好。1996年,重庆市外贸经营企业仅有120家,且结构单一,主要为国有外贸企业,集体所有制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极少。截至2008年底,重庆市外贸经营企业已近3000家,增长了20余倍,2003年以来由于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产品出口的大幅增加,力帆、隆鑫、宗申等摩托车生产厂家年出口额均在1亿美元以上,摩托车出口连续五年全国排名第一。民营企业迅速成为重庆市出口主力军,形成各路大军竞相发展出口的格局。2006年,商务部将重庆确定为全国八大汽车出口生产基地,为推动重庆汽车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好有利的条件。

重庆市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是外贸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开发和新技术运用,大力发展摩托车及零部件、通用型汽柴油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着力培育中小型船舶、成套设备、仪器仪表、电(气)动工具等产品出口。发挥化工医药、农产品、轻纺和资源性产品加工出口优势,扩大天然气基础原料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洁净能源四大领域资源深加工出口,发展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出口,推动农业产业化重庆市十分注重国际市场的开拓,实施市场多元化取得明显实效,除了巩固东南亚、香港、日韩等传统市场外,欧美等远洋市场和俄罗斯、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也得了进一步开拓。扩大电子、生物医药、高科技新材料、天然气化工材料、工程塑料、先进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优势产品出口。

外商投资:改变重庆的经济和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吸收外资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78年-2008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累计达到153.3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达到86.3亿美元,累计项目数达4538个。2008年全市利用外资项目197个,项目数是1983年的25倍。

截至2008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563家, ABB、福特、BP、五十铃、通用电气、爱立信、家乐福、麦德龙等102家500强企业入驻重庆,以重庆为中心,辐射中、西部的广大市场和丰厚资源吸引了跨国公司的关注和投资。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主要原因在于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引资方式,深度挖掘、合理规划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以良好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新颖合理的引资方式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引领工业技术发展方向为目标,重点突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吸收外资,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

创新引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控股方式并购投资控股公司;加快地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与境外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引导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推动设立离岸金融中心窗口公司,引导行业集团和重点园区海外上市;鼓励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与境外基金合资合作;通过BOT方式利用外资建设高速公路、发电厂等重点项目;通过BT方式利用外资建设桥梁项目;通过租赁方式利用外资引进大型发电项目、天然气项目、轻轨项目的成套设备,一系列因时、因地制益的引资方式丰富了利用外资的手段和渠道,扎实有效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经济技术合作:

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开花,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累计签订合同额28.6亿美元,实现营业额16亿美元,目前在外劳务人员17107人。2008年我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项目55个,合同额86398万美元,营业额30673万美元,新派往国外7818人。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0个,总投资14888.2万美元。

国际经济合作的全面提速主要得益于对优势产业的合理引导、大型海外项目承建能力的逐步增强和外派劳务基地的加快建设,为“走出去”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1-8月到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项目9个,投资额近7959.2万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0.4%,其中,重庆华日软件有限公司赴日本投资,重庆钰鑫实业集团赴澳大利亚投资,分别为我市计算机软件企业、地产开发行业首次实现对外投资。

积极发挥相关中介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不断增强工程承包行业的组织化程度,支持组建大型工程承包集团公司,成功承建了利比亚、利比里亚、马来西亚、苏丹等国家的大型工程项目,合同额超过6亿美元的利比亚政府住房项目、合同额近7800万美元的苏丹道路项目、合作额近6000万美元的约旦化工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动工,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合同规模有望与突破10亿美元,位居西部前列。

加强以建筑、缝纫、渔工、护士专业为主的重庆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建设,扩大外派劳务规模,树立外派劳务品牌,拓展钻探、采矿、冶金等领域的劳务输出,更多重庆人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寻找发展机遇。

扩大多双边援助规模和领域,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拓宽国际援助渠道和受援领域,接受国际多双边援助11486万美元,折合89590万元人民币。在黔江、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实施了中澳合作重庆综合扶贫项目,引进了澳方先进的扶贫理念及提供的1.1亿元赠款和日本政府无偿援助的大批医疗设备,为解决农村饮水、交通问题,为提高农民素质、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开放不是目的,只是城市发展选择的路径。六十年的开放为重庆新一轮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搭建了良好的产业结构,打开了全民开放的新局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