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60年 魅力渝中更辉煌

“魅力渝中”解放碑活动现场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   刘强

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母城,风云激荡60年,使渝中成为了重庆市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和水陆客运交通枢纽。其聚集辐射能力已超越重庆一地,影响着整个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成为海内外投资中国西部的桥头堡及中转地。

2010年,渝中区将在重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将全面展现“内陆香港”的城市形象……

国际都市形象区

标志建筑林立,打造直辖市现代城建标本。最能代表重庆的建筑在哪里?无论是朝天门广场、解放碑亦或人民大礼堂,都无一例外地位于渝中区。60年的建设,渝中区又为重庆贡献了“西部第一高楼”——重庆世贸大厦、“亚洲第一宽桥”——嘉华大桥等一系列城市新地标,而正在建设中的“嘉陵帆影”,更是为整个重庆设立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建设标本。

1978年以来,全区累计竣工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867万平方米,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商业步行街——解放碑步行街,改造和新建了人民广场、鹅岭公园、枇杷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少年宫、浮图关公园、滨江公园、珊瑚公园。2009年绿化覆盖率达3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5平方米,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

立体交通四通八达,信息化枢纽地位日趋凸出。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30年的建设与发展,爬坡上坎、缆车渡轮、索道电梯的过去,已被如今立交纵横、轻轨穿梭,水、陆、空、港、地下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所取代。重庆火车站年客流量达2000万人次以上。重庆汽车站是全市最大的公路客运中心,朝天门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最新确立的总投资达224.14亿元的“畅通工程”,将彻底破除交通顽疾,使“十分钟渝中”成为现实。

再续历史文脉,文化百花齐放。渝中区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无不展示着渝中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修复建设的湖广会馆、通远门城墙、洪崖洞传统民俗风貌区已经成为新重庆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历史文化旅游的必经之处。区域内文化设施众多,人民大礼堂、市文化宫、市少年宫、市图书馆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解放碑CBD广场、菜园坝广场、奎星楼广场构筑起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重庆美术馆、区文化馆、图书馆、国泰大剧院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进一步增强了渝中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开放经济样板区

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越发达国家一般水平。2008年,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26亿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足足增长了67倍; 2008年实现区级财政收入21亿元,比1978年增加58倍;是西部首个区域税收总额超百亿的城区。

发展并不只体现在总量上,产业结构的优化才是一个地区持久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经过30年的发展,渝中区实现了惊人的突破,1999年,渝中区在重庆乃至整个西部,率先成为第一产业消失的区县,2009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到8%,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92%。

品牌渗透西南,渝中商贸集群辐射全国。历史上渝中区就是长江上游物资的集散地。历经60年的厚积薄发,现在的商贸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商贸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2008年,渝中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7亿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136倍,占到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八分之一。

2008年,渝中区商贸销售总额达到896亿元,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2个,年成交总额达238亿元。今年1—10月,渝中区商贸销售总额已达到870亿元。

金融活跃第一,重庆金融中心争西南龙头。如果说重庆有一个金融中心,那非渝中区莫属;如果说西南争选金融中心,渝中区仍是有力争夺者。该区聚集了重庆市90%以上的市级金融机构、90%以上的金融资产。2009前三季度银行存款余额达2801.3亿元,占全市的26.3%;银行贷款余额达3489亿元,占全市的40.7%;外汇交易、期货、信托等市场逐渐繁荣壮大;香港汇丰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美国利宝互助财产保险公司、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渝中。截止到2009年11月,渝中区区域内有各类金融机构360余家,是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品种最齐、质量最好、层次最高的地区。

招商引资强势尽显,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速。改革开放30年来,渝中区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对外交流合作得到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得到全面提速。自1997年利用外资有统计以来,渝中区共引进项目367个,合同利用外资共32.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共20.99亿美元。从2002年有统计以来,共实现外贸出口17.61亿美元,外贸进口18.4亿美元。

多种经济共同发展,非公企业规模不断壮大。1978年以来,通过不断加大企业改制力度,使国有企业有进有退,形成了多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64.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4%,其中,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实现增加值39.4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12.1%。

社会和谐示范区

教育优先发展,西部基础教育高地屹立渝中 。60年来,渝中区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8年渝中区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15所,职业中学4所,小学38所,在校学生9.49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5068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达到4451人。教育信息化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健康保健乐园,名符其实的医疗卫生高地。随着倾力打造医疗卫生高地工作的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不断加强,渝中区已成为全市的医疗中心。

收入不断增长,小康生活走进千家万户。2008年在岗职工的人均工资达到35192元,比1949年增长112.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18元,比1978年增长51.4倍。消费水平、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接近小康。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1.8%下降到35.1%,膳食结构明显改变;高档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

共驻共建共享,渝中遍开文明之花。改革开放30年以来,渝中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呈现出旺盛生机和强大活力。1987年,全国第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共建组织在渝中区解放碑成立;1996年,率先在全市开展“七不规范”、“千人执法、万人治脏”活动;同年,建立全市第一所市民学校;1998年,正式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2003年,在全市率先提出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创新创建理念;2004年,确定未成年人建设四项工程15件实事;2006年,在重庆文明委的号召下,正式启动“百万市民文明大行动”,打开了文明创建新的篇章。渝中区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称号,同时还获得“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等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文明之花开遍渝中大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