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60年:壮阔的历史 完美的转身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庆育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崭新航程,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60年沧桑巨变,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60年来,重庆人民艰苦奋斗,乘风破浪,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1950—2008年,GDP年均增长7.6%突破5000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长6.5%突破2500美元,投资年均增长26.5%突破4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9%突破2000亿元。

国家战略的汇聚焦点

新中国成立,重庆作为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驻地,成为中央直辖市。1954—1958年、1964—1967年、1984—1996年3次国家计划单列,其中1983年成为全国首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7年,成为中国第4个中央直辖市。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6月国家批准设立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批准全国首个城乡总体规划—《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4月批准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重庆发展改革跃升为国家战略。

内陆高地的开放追求

1891年重庆开埠,清代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建国以来的封闭发展,深居内陆的重庆对外开放较为落后。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坚持走内外开放之路,集成国家普惠政策、西部优惠政策和三峡库区、直辖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内陆保税港区等政策,蓄能聚势,步入开放跨越新阶段。1997—2008年,累计吸收内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2180亿元和76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25亿美元。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和科教文化交往关系,与18个国外城市缔结友城,6个国家在渝设立领事机构,102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区域合作由行政区协作向共建经济区升级,川渝共建的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在西部重点发展的三大经济区之一;与川陕联手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西三角”经济区。与东部沿海及港澳台建立双边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两江新区”被寄望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并列成为中国三大开发区;国家批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既是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也是全国唯一集“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保税港区,面向长三角等东部开展跨关区大协作,面向中西部腹地建立“无水港”,将提速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和内陆开放,成为引发重庆新一轮经济成长的引擎。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统筹城乡的改革试验

重庆改革肇端于农村,鹊起于城市。上世纪80年代,重庆抓住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机遇,开始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道路,一度成为中国内陆城市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先后创造了资产经营责任制、区域流域经济合作、企业股份制、流通“四放开”和工交“五自主”等改革成功经验。直辖以后,重庆大刀阔斧地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促进新兴直辖加快发展体制机制。站在历史新起点,肩负起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国家使命,根本破除持续60年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土地流转、农村社保、基层治理、农村产权等系统性变革,找到一条农村现代化的普适路径,让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同等。基本思路是紧扣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土地流转和节约集约利用三条主线,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核心是处理好人、地、财的关系。解决好人的问题,关键是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等制度,促进城乡人员充分就业、合理流动。解决好地的问题,关键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解决财的问题,关键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做实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加快发展,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崛起西部的产业大城

建国之初,重庆落实国家重工业优先战略,工业迅速从凋蔽中恢复,初步建立起现代工业基础。“三线”建设,重庆以常规兵器基地为重点,建设200多家与战备有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一度跃升至全国第5,成为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直辖以来,着力实施重大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工业整体扭亏。2008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0%,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趋势突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材料和综合性轻纺等重点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占4/5,北部新区、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园等特色园区工业产值占58%。服务业蓬勃发展,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8102亿元和6384亿元,不良贷款率降到3%,票据市场、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量西部领先;物流商贸、信息咨询、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会展会议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旅游业扩能升级,餐饮、购物等消费业态持续火爆。2008—2012年,工业投资1万亿元,工业产出超过1.5万亿元。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构造“一江两翼三洋”物流布局,增强现代物流基地功能。打造长江上游“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挥集散地枢纽功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 左三) 在区县调研

“五个重庆”的城市理想

重庆再度直辖前,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市民最基本的住、行等需求,对公共空间、生态环境、文化休闲等较高层次的需求考虑较少,还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雾都”、“火炉”。经过直辖12年的建设发展,重庆已经跃上新的平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也步入既宜居又宜业的新阶段。为此,2008年,重庆提出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和健康“五个重庆”,形成规划投资1.3万亿元,志在“50年不落后”。宜居重庆,目标是2012年西部最宜居、2017年全国最宜居,重点是提升居住品质、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规划投资9000亿元。畅通重庆,目标是建立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12年实现“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2015年实现“4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长江黄金水道成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江北机场成为国际性空港;重点是增强城市特别是主城综合功能,助推西部大开发;规划投资3000亿元。森林重庆,目标是到2012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城镇绿地率提高到37%;重点是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木基地五大工程,优化人居环境,稳定生态系统、丰富生态文化;规划投资500亿元。平安重庆,目标是到2012年主要指标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成为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直辖市;重点是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好、生产安全、人民安居;规划投资155亿元。健康重庆,目标是培育精、气、神,到2012年市民健康素质超过全国;重点是体质健康、饮食健康、生育健康、行为健康、精神健康;规划投资350亿元。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历经了风雨,沐浴了春风,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谱写了一首激昂壮丽的史诗。面向未来,我们昂首走入新时代,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