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之城”的优雅之道

身处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四会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逆水行舟,稳中求进,2009年1-8月,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增长50.5%,4000多家中小企业没有一家因为金融危机而倒闭。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致力创建“优雅之城”的玉都四会优雅从容的表面背后,究竟有着何种支撑力量以及该种支撑力量由何而来?搞清楚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助益于四会自身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助益于类似地区见贤思齐。

四会市提出,“凡是珠三角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凡是落后于珠三角的我们积极改进”,这种一言蔽之的赶超战略并不必然可以奏效。大量事例表明,后发地区寄望通过利用先进地区产业调整与升级的机会,把先进地区的部分产业承接过来,从而相应建立起自己的现代产业,这种理论上说得通的策略时常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很多后发地区在此过程中不仅没能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反而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以及错失了宝贵的经济起飞时机。

这类不合意的现象其实可以从经济学家杨小凯与林毅夫激烈论争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何者为主的不同侧重中获得解释,事实上,作为同一硬币的两面,对于几乎所有发展中的地区经济而言,其所面临的发展课题无不可以拆解为如何克服后发劣势,以及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杨、林两位大家的观点珠玉相彰,恰可为现实中人左依右靠。

杨小凯认为,后发地区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模仿,取得先发地区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由此,前者往往倾向于相对容易的技术与管理模仿而耽于相对较难的制度模仿,因此,后发地区虽然有可能短期内取得一定发展,但却会给长期发展留下隐患。

林毅夫认为,后发地区可能浪费后发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后来者过于机械地把目标直接定位在赶超上,往往忽略了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内生于自己拥有的要素禀赋。在此之外,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中,不乏观点认为,产业输入一方往往实际处于被动地位,承接的只能是价值链的低端。

四会的赶超路径比较有效地同时规避了以上两种发展陷阱,其经验简言之可以归纳为“扬长避短”四个字,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该市紧紧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及一系列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等契机,充分发掘自身区位、交通、产业、文化和环境等独特优势,突出反映岭南水乡、开放城市和历史名城三大特色。

另一方面,为了改写长期被“珠三角”边缘化的历史,四会加速对接珠三角,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例证之一,该市近期与“珠三角”核心区——佛山三水区签署的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两地深度合作的序幕,计划将在城市规划、交通、产业、环保、科技信息、旅游、社会管理七大重点领域进行全方位对接。

以上所举其实正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正因为此,四会近年来的发展之路难能可贵、但又不出意外地表现出“又好又快、好字当先”的鲜明特征。我们希望并且相信,四水会流的四会市能够继续光大“优雅之城”的优雅之道,更好更快地直挂云帆不断进抵更高更远的新天地、新境界。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