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玉器:“琢磨”出的产业龙头

妈祖太平盛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陈文娟/广东四会报道

“中国玉器看四会,四会玉器看妈祖。”这是四会玉器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从单枪匹马只身南下闯四会,到创立四会规模最大、被誉为“行业标杆”的妈祖玉器有限公司,再到积极扩张版图“走出去”,来自福建莆田的郑文水用十年时间,在四会写下了一个“外地人”变身“本地龙头”的传奇故事。

有“舍”才有“得”

郑文水是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人,那里是中国的木雕之乡,还有寿山石雕刻等传统工艺,民间有着大量从事雕刻工艺的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四会的玉器产业刚刚起步,与温州人一样有着天生经商秉性的福建莆田人,敏感地嗅到了四会发展玉器的商机,莆田的木雕、石雕、象牙雕等行业的手工艺人纷纷涌向四会。他们返乡后传递的信息是,在四会做玉器加工很容易赚大钱,而转行,一点也不难!

1996年,20多岁的郑文水怀揣1800元和一个模模糊糊的梦想,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淘玉者”的行列,成为第三批到四会闯天下的福建莆田人。

此前,郑文水从没有做过玉器,来到四会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他在玉雕厂打过工,在玉器市场里摆过摊,就这样从最底层一步步涉足玉器行业。

干了一年多后,郑文水看到了行业的前景,决定自己办厂加工玉器。两三个工人,一个小档口,郑文水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程。

一年后,还只是“家庭作坊”式小老板的郑文水以企业家的胆识,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再生产中。“我开5000元一月,聘请了四会最好工艺师,这在当时的玉雕行业是绝无仅有的。”郑文水回忆说。

四会的玉器,以摆件最为有名。郑文水从创业伊始,就对工厂的发展做了明确规划,决定以精品化的摆件为主,注重高档名贵的原材料,注重雕刻技艺。

此时的广东,已经形成了平洲、揭阳等几大翡翠原材料交易市场,不少四会的玉器商为了省却成本,都就近在那里买玉石,但郑文水却每次都是“舍近求远”,辗转千里去云南、缅甸购买翡翠玉石。

“玉器最讲究的是高品质的玉石原料,可以说是七分料、三分工,技艺再高超的大师,面对一块劣质原料也难以雕出上等精品。” 郑文水相信,有舍才能有得,自己虽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更大的代价,但却让产品的高端路线有了保证,是值得的。

从“作坊”到“公司”

2006年,是郑文水来到四会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在这一年,他迎来了自己玉器事业生涯的又一个重要转折——成立了妈祖玉器有限公司。

取名“妈祖”,郑文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的莆田市,“海上女神”妈祖的事迹一千多年来都被人们代代相传。妈祖早已成为圣洁、慈爱的代名词,数亿信众把她看成是平安、吉祥的化身。出身在海边的郑文水,自己就是妈祖的信众。在他看来,玉的蕴义以及文化内涵是永恒的,而妈祖文化同样是永恒的。

此时,四会的玉器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且获得了“中国玉器之乡”的美誉。但由于历史原因,绝大部分玉器商仍是以家庭作坊或者个体工商户的模式进行经营,正式注册公司,以正规化、专业化来经营的玉器商并不多见,用郑文水的话说,“妈祖玉器是第一家”。

“家庭作坊只是小打小闹,规模有限,知名度也不高,产品严重雷同,很难吸引外地、外国客户的注意,相当于关起门来做生意。”郑水文说,公司的经营模式与之有着巨大的差别,有前瞻的规划,有民主的决策以及规范的管理,是敞开大门做生意的。

如今,走进妈祖玉器有限公司,可以看到四会市最高档的玉雕摆件,最气派的生产厂房和办公场所,以及最整齐的展示大厅。四会优秀的玉雕技师,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妈祖,其中,国家级高级工艺师、高级玉雕技师等专业人才就达到150多人。

顶级的技师人才加上高端精品路线,让妈祖玉器越来越频繁地成为了各种评奖活动上的“明星作品”:北京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上,“榴开百子”荣获金奖;2006年中国(四会)翡翠博览会,“太平盛世”获得金奖;2007年中国(四会)玉器文化节,“十八罗汉”再拔头筹。

“长期以来,外界都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广东揭阳的玉器在高端市场影响力大,而四会玉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事实上,揭阳的高档只是小件玉雕,以大摆件来说,四会出产的是最好的。”据郑文水透露,妈祖公司所生产的玉器工艺品,最贵的曾经卖到6000多万元一件。

稳步“走出去”

如今,妈祖玉器有限公司已是四会规模最大的玉器企业,身为“外地人”的郑文水也成为了四会玉器界不容置疑的“龙头”。不过,这样的成绩对于内心始终有股闯劲的郑文水来说,并不过瘾。在他看来,仅仅呆在家门口是远远不够的,妈祖玉器应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正积极考虑如何走出去,如何到外面去发展。”郑文水坦言,走出去,虽然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但其中也包含了些许无奈。长期以来,四会玉器都是以加工为核心,卖的是出厂价,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利润,北京上海的经销商来进货,十多万一件进的产品,回去后一转手后往往便卖到了上百万,“因此,四会的玉器企业也必须走出去,向终端市场渗透,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据介绍,去年,妈祖玉器在北京朝阳区设立了一家专卖店,市场反响良好,“我们正加大宣传,希望把它打造成妈祖玉器进军北京市场的一个窗口。”

向外扩张,无疑也意味着资金的大量投入,这让经常要去缅甸投标的郑文水感觉有些吃力。而最头疼的,是玉器行业的“不确定”特性,决定了玉器企业很难在金融机构的“放贷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没有固定的资产或其他担保,所以银行会觉得贷款给我们风险很高。”郑文水无奈地说,“实际上,金融机构放贷给玉器行业是非常安全的,玉的资源有限,是时时刻刻都在涨价的,买到好料,即便什么都不做,就存放在仓库里,几年下来也能升值好几倍。”

郑文水的烦恼,其实也是四会玉器企业家们的普遍困惑。据四会市政府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政府正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希望能为玉器企业排忧解难,目前已经达成了初步协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企业便能以玉器产品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周转。

这一好消息传来,一股寻求扩张的急躁情绪开始在四会玉器行业滋生,郑文水却显得有些冷静,“做玉,离不开资金,但是也并不是有钱就能做玉,还要具备很多条件。要懂玉,识别玉的好坏,要有一批人马,有好的工艺师傅,不是引进资金就足够的。做玉要慢慢来,讲究的就是一个琢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