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玉业溯源
——他山之玉,四会成器

四会玉器文宝斋老板、广东工艺美术师廖锦文的玉雕作品:古文化

陈文娟

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作为肇庆市下属的县级市,四会市并不为多少人关注;但是,在中国的玉器产业版图上,四会市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四会是我国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被冠以“中国玉器之乡”的美名。

百年来,千里之外的缅甸翡翠,辗转来到本身不产一片玉的四会,在这里加工雕琢成各种各样的玉器精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四会人,福建人,河南人在这里共同写就了一个“飞地产业”崛起的传奇故事。

徜徉在这个国内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从家家户户切割玉料的“嘶嘶”声中,可以捕捉到深邃而幽深的历史烟云。

宫延玉匠“播种”,“黄埔军校”诞生

四会玉器产业萌芽于清末民初。

清朝末年,战乱频频,不少宫廷的玉器匠人流落民间。此时的广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贸十分活跃,一些北方玉器匠人开始南迁广州,在这里扎根,开办玉器作坊,广招学徒。

邻近广州的四会农村青年,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了他们的“门生”。古老的玉雕技艺,就这样在一批批前往广州作学徒的四会青年中撒下了种子。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内战,广州开始动荡不安,局势在1938年日寇占领广州后变得更加险峻,大批四会籍的玉器匠人迁回了家乡,同时带回的,还有尚未完全成熟的玉器加工技术,他们在四会开设起了小型玉器作坊。

当初,这些玉器匠人,只是将玉器加工作为一个“挣口饭吃”的副业,谁曾想到,正是这些零星的玉器匠人和玉器作坊,点燃了四会玉器产业的“星星之火”。

新中国成立后,四会的迳口、大沙、地豆等地,办起了多家雕刻玉器、象牙的社办、队办加工企业,从事玉器加工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些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工艺水平并不高,产品也较单调,多半是手镯、玉扣、戒指等饰品挂件,产量、产值都十分有限。

转机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此时,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开始起飞,对玉器、象牙雕刻艺术品的需求大增。为了出口创汇,四会县二轻局在广东省外贸工艺进出口公司和广州南方玉雕厂的支持帮助下,建起了四会玉雕工艺厂,把民间和企业从事雕刻手艺的人集中在一起,并且招收学徒,加工生产具有一定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的玉器工艺品。

玉雕工艺厂的出现,如同幼莺初啼,宣告了四会玉器产业雏形的出现。

与以前分散的小作坊相比,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工艺水平看,四会玉雕工艺厂都上了一个台阶。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管理体制跟不上市场脚步,四会玉雕工艺厂在改革开放后反而走进了自己的冬季,1986年走向了关门的结局。

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可以说,在四会玉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四会玉雕工艺厂扮演了黄埔军校般的角色。正是这个时期锻炼出来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成为四会日后玉器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中流砥柱。

个体工商可以“燎原”

玉雕工艺厂关门后,四会籍的工艺师傅和管理人员,纷纷加入了从事玉器加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行列。这些80年代的个体户,开办起了家庭作坊,或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将从云南腾冲采购回来的翡翠玉石,加工成首饰、玩件、挂件,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群人。

作坊规模虽然不大,但培养出来的玉雕技术并不少。条件成熟后,越来越多原来受雇于人的能工巧匠,开始自立门户,四会玉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四会共有玉器加工户1000多户,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年产值超1亿元,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玉器加工行业。

在这些个体户中,以罗社强为代表的一些人在沙尾一路的店铺开办了几家玉器店,由于产品工艺好、适销对路,生意一下就火了,也吸引了更多的个体工商户来这里设店开厂,渐渐地,此前分散在城区的玉器加工作坊、门店,开始向这里沙尾一带聚集。

短短几年间,沙尾一路就变成了一条集玉器加工、销售于一体,生意兴旺、人流拥挤的玉器街,规模效应开始呈现出来。

此时的四会玉器,以半成品和小器件为主,由于许多玉器加工户的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缺乏周转现金,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运而生——玉器中间商。他们从四会的加工厂买来半成品,自己进行抛光加工后,再高价卖到全国各地,从中赚取可观的差价。通过中间商,四会玉器开始走向全国,并部分出口海外,四会,在中国玉器行业开始崭露头角。

外乡人的“淘金潮”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四会的玉器产业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四会市政府也开始将玉器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并营造出了一个开放的产业环境。

桐高自引凤凰来。有着悠久雕刻工艺传统的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阳人,嗅到了四会发展玉器产业的商机,开始大批南下四会,并形成了延续到现在的大规模“淘金潮”。

福建莆田的木雕、石雕工艺在业界颇有知名度,莆田人来到四会后,创造性地将木雕、石雕工艺的技术运用到玉器加工上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四会玉器的工艺水平,还让“摆件”这种中高档玉器产品成为四会玉器的主流产品之一。

河南南阳的玉雕师傅,也在同一时期大量涌向四会。南阳自古出产独山玉,玉雕工艺代代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工艺水平精湛,追求雅致的风格,特别是在山水、花鸟虫鱼等玉器摆件上独树一帜,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四会玉器产业的精细化程度。

如今,在四会从事玉器加工的福建莆田人有3万多人,河南南阳人也超过了3万,占据了整个四会玉器从业人员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四会本地的玉雕师傅也开始走向外地,走向世界。当年,四会玉雕工艺厂玉雕组设在迳口,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而今,四会本地的玉器从业人员中,迳口的占了80%。越来越多的迳口人,出现在广州华林街玉器市场、南海平洲玉器市场……

四会政府也逐步引导玉器行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行业化发展,先后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玉器街、玉器城,使四会成为了广东最大的翡翠玉器批发市场,享誉全国乃至东南亚。

从“玉之乡”到“玉之都”

2002年,在四会玉器产业发展史上是个跨越年。在四会玉器产业迅速发展、从业队伍不断壮大的背景下,2002年3月,四会成立了玉器商会,第一次建立了玉器产业自我管理的民间组织。

到2003年,四会从事玉料采购、玉器加工、批发、销售的经营户已经达到了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每年加工玉璞2000多吨,年产值近10亿元,成为了四会经济建设中典型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这一年底,四会正式获得“中国玉器之乡”的称号。此时,四会玉器产业所具有的规模已经勿庸置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

2004年,在四会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四会)国际玉器城项目浮出水面,国际玉器城位于四会大道的黄金路段,是国内首家集玉石拍卖、玉石切割以及玉器批发、零售、展销、鉴定为一体的大型玉器交易城,为四会拓展上下游产业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发展至今,在广东的四大玉器市场(广州、四会、揭阳、南海平洲)中,只有四会生产全系列的玉器产品,包括摆件、玩件、挂件、饰件等,高、中、低档品种齐全,款式多样。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玉器销售市场的大部分货源来自四会。四会玉器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欣赏价值高,深受顾客的青睐,许多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四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翡翠玉器批发市场和玉器加工销售集散地。“玉之都”正在启航!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