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花卉的发展之路

 

中国人自古爱花,因此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广为记载着国人养花、赏花、惜花、怜花等一系列关于爱花的行为和心理。中国人与花的渊源悠长久远,早在5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就曾在生活用的陶器上刻有花的纹样,用来装饰器皿、美化生活。中国人栽培花木的历史源远流长,《西京杂记》中搜集的花木种类已达2000余种,其中大的花卉种类中又细分出若干小的品种,比如,当时的梅花中即有朱梅、胭脂梅、紫花梅等品种。进入文明社会后,有文字记载的关于花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托花言志,寓花寄情,以花喻人,花已不仅仅代表的是柔美和馨香,它更多的特性被用于比喻人的品质。到了宋代,中国诗词发展到顶峰时期,又出现了以瑰丽、华美、馨柔、旖旎为特点的花间派诗词。这些都无一不是以花为对象,以花为特征而衍生出来的。经过几千年中国人对于花的精心研究和栽培,中国的传统花卉无论在花卉品种、栽培技术、盆景插花等方面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中国人的“花卉情节”

中国古人的诗词将就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这“物”中,被用次数最多的便是花。由此可见,国人与花的渊源颇深。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经战火硝烟,花卉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在战乱期间几乎没有任何发展,中国很多传统的花卉品种在战乱中也流落海外,花卉也只是成为为剥削者服务的奢侈品,百姓在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情况下无力追求自然带给人们的清新,爱花之心自然难以显现挥发,花卉也更是难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去。

1949年,在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即使是在开国大典这样的盛世庆典上,也难以觅得鲜花的影子。一些年过六旬的老人谈起当时人们对花的认识的时候,纷纷摇头称,除了一些传统的园林中可以看到一些花卉植物外,其他的地方是看不到花的影子的,充其量就在路边和田野上有些野草和野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开注重享受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美化环境,这个时候花卉越来越多的进入寻常百姓家,走进社区里,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城市建设中。而今 “绿化面积”已经成为审视一个城市综合排名中环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恰逢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国的花卉产业也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一直稳步前行,关于花卉在百姓生活中地位和比重的变化,以及六十年来中国人花卉观的变化,笔者倾听了不同年代出生的国人的声音。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几乎没有花卉的概念,一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赵女士回忆说,在她的印象当中,上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社会都是以红色、蓝色、灰色为主色,以军绿色、土黄色为流行色,而花卉在人们的生活中“好像就没有得到过重视”。难以想像的是,当时的公园只有一些简单的杨柳树、细粉莲(又称大丽花)和芨芨草。当问及“结婚时候在新房和婚礼现场有没有什么装饰”的时候,赵女士连连摇头,说我们结婚那会(1977年),就做一身新衣服,买两床被褥,一个暖瓶,家庭条件好的会买一个立柜,再好的就买自行车和手表。所有这些全都是生活中用得着的。花卉,在当时根本都没有什么概念,甚至觉得那是浪费。

尽管当时花卉没有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美的追求,在当时尚未完全消失。赵女士回忆说,中国建国之初,物质生活贫乏,一些爱美的女孩子就地取材。芨芨草,又叫凤仙花、指甲草,可以用来涂红指甲。芨芨草每年八九月份盛开,女孩子们背着大人偷偷摘下芨芨草花瓣,把它们捣碎,捣的时候里面加点明矾,这样颜色就可以保持的久些,然后把花瓣泥敷在指甲上,再用豆角的叶子裹住之后,再用线系紧,这样,怀揣着对美丽的期待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指甲就变成美丽的红色了。这便是那个年代的人对花卉最美丽的回忆。进入文革时期,种花、养花、涂手指甲、穿凉鞋被认为是异类,因此,花卉又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人们的观念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转变着。花卉开始进入环境美化中,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颇受重视。翻看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些照片,仅仅是一些走进百姓生活中的简单花卉都成为了人们争先恐后拍照的背景。靠在树下,把玩花枝,仰望枝叶,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相片中的经典姿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芬芳的热爱已不再倍受压抑。

喜爱养花的徐先生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养花的经历也只追溯至1978以后,他说,他养的第一盆花是月季,养了两盆,买的时候是一块钱一盆(当时的工资是41块钱)。养花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一是没钱,二是没有养花、赏花的意识。”徐先生说。普通百姓对花卉的栽培、移植都相当好奇。对于这种好奇心,徐先生无奈的讲了一个笑话:花买了以后要栽到盆里,当时对于花卉不是很熟悉的爱人处于好奇心理,想看看花经过栽培是否长出了新根,于是就毫不留情的将花从花盆中拔出来。结果,徐先生的第一盆花在养了七八天以后就这样寿终正寝了。花卉带给寻常百姓的新奇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之初没有专门的花卉市场,只能在马路边、菜市场里找到卖花的人,这些卖花的人很少是专业的花农,他们大多数是爱好养花的人。当时出现的花卉品种很少,月季多一些,还有一些茉莉、菊花,大丽花。“过去50、60、70年代,经济条件不好,政治气氛紧张,人们很少种花,一是经济不宽裕,二是没有心情赏花,所以花卉行业自然不发达。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环境宽松了,经济条件也好转了,百姓手里有钱了,不用每天为吃饭穿衣住房操心,就觉得应该美化环境了。”赵女士说。

随着花卉业的发展,人们的花卉观在不断的发展,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步入青年,很多人刚刚走入婚姻殿堂。对于幸福的定义,他们说一定要有花卉的参与。谈恋爱的时候要送粉红玫瑰,代表爱的宣言、特别的关怀;求婚的时候要送红色玫瑰,代表真心实意,热烈的爱情;结婚的时候要红玫瑰和百合,代表百年好合和一生的挚爱。婚礼的现场除了烘托喜庆气氛的气球以外,一定要有花卉来装点浪漫气息。

进入21世纪,全球文化的相互交流,促成了中西节日的相互交融,每个节日的气氛都离不开花卉的烘托,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子女、学生送花给父母、师长,表达子女对双亲温馨的真情和学生的师恩难忘;西方的情人节向爱侣送玫瑰花,代表一心一意的爱恋,甚至连传统的七夕鹊桥都被国人发展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当然也要有鲜花的烘托。买花、送花、赏花、种花,花卉已经完全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见缝插绿”到“绿树成荫”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进入到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城市绿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效果显著。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国667个城市建成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000h㎡,绿地率为23%,人均公共绿地6.5㎡,涌现出北京、秦皇岛、大连、烟台、青岛、南京、合肥、杭州、厦门、珠海、南宁等20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8.15%。到2008年底,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6㎡。全国已评选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36个,“国家森林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市(区)”138个。城市绿化发展迅速,城市环境大有改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董教授在对比三十年前后的城市绿化工作时举例说,“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当时是绿化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城市之一。但是,当时上海的绿化也是‘见缝插绿’,就是小区建好了,道路修通了,才考虑绿化的问题,哪有地方,就在哪栽些树,种些花,很少在做城建的同时做好园林规划工作。现在则不同,现在各个城市都做园林系统规划,国家绿线管理、园林绿化已经提到了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地位,小区开发的绿化和水电气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城市绿化,从改革开放之后,许多百姓也颇有些直观感受。上世纪80年代初的城市绿化,南北发展不均衡,生活于北方的徐先生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北方基本没有绿化工程,当时和自然有关的义务劳动大多是义务除草,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绿化开始发展,最初,是以植树为主。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上下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人在每年的植树节将栽树、植树作为头等大事,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植树。那时的绿化只停留在植树造林的基础上,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建设渐渐深入人心,城市中生活的百姓开始时刻感受到自然带给生活的馨香和亲切。

 

实现花卉强国的发展目标

我国拥有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植物种类繁多,花卉品种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发展根基雄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花卉种植面积和总产值逐年升高,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不足1万h㎡;1986年这个数字整整翻一番,达到2万h㎡,花卉总产值为7亿元人民币;1992年生产面积上升为7.5万h㎡,花卉总产值为12亿元人民币;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花卉生产面积达9.1万h㎡,花卉总产值为115亿元人民币。进入21世纪后,花卉行业稳步发展,花卉产业逐步形成,花卉种植面积、生产总值逐年提高。直至到2004年,中国全国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3万h㎡,花卉业产值达430亿元人民币。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占世界花卉种植面积的1/3,从种植面积和花卉产量上看,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花卉大国。

然而细细分析,笔者就我国为什么尚未发展成为花卉强国的问题采访了中国花卉龙头企业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勇平。

郑勇平告诉笔者,第一,在高端品种开发和栽种以及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对于技术的研究在近些年虽有发展,但是仍然有差距。比如近些年,我们一直比较重视花卉产业链上游的研究,即花卉新品种的培育、花卉的栽培技术等产前研究。但是,对于产业链的下游,即产后环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重视起来。由于产后环节的研究力度欠缺,时间较短,导致花卉在从采收之后到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中其品质受到直接影响。

第二,花卉种植面积同花卉出口贸易额比例不相当。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占世界花卉种植面积的1/3,但是,花卉出口贸易总额却只占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1/4。

第三,生产数量与质量发展不相当。虽然出口量已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说来,我国的花卉主打是价格优势,而不是品质优势,同样,在国内,很多高端品种和产品我们仍然依赖进口。

第四,种植面积增长与产值增长速度不相当。近10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增长较快,但平均面积产量和总产值上升趋势较缓。这主要是我国目前从事花卉种植业的队伍不整齐,导致整体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不能实现高品质的一致性了。

改革开放以后,花卉产业一直呈健康发展之态势,但是现存一些问题都说明我们的花卉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花卉大国不代表是花卉强国。目前,国家相应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对花卉从业人员的素质的提高,鼓励产学研的结合,鼓励企业带动从业人员,注重对花卉从业人员进行科技培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种植层面。笔者在采访中郑勇平认为,实现我国从花卉大国向花卉强国的转化,必须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新品种的改良和创新、开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制造出适合国情的高品质产品,最终实现由传统花卉业向现代花卉业的转变。

花卉产业欣欣向荣

我国花卉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壮大,已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它又是世界农产品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是不折不扣的朝阳产业。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行业中,花卉行业排名第二位。虽然中国花卉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迅速,在三十年中完成了许多国家一个多世纪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同时,中国的花卉产业成为了许多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很多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1987年4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第一届花博会开始,每四年都会在不同地区举办花博会。这是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也因此被称为“花卉界的奥林匹克”。每届花博会上,在参展商,参展的花卉品种、参观团体和人数都会创造历史新高。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七届花博会。在这期间,通过花博会向国内外展示了我国花卉业的丰硕成果和悠久历史以及灿烂文化。同时,通过花博会,也加深了解,加强沟通,扩大合作,促进交流。历届花博会与往届比起来,都扩大了规模,加深了影响力,在普及消费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收获。这一切都证明,我国的花卉行业正以“百花齐放、百花争妍“之卓绝姿态傲然前行。而中国,则必然由花卉大国发展成为花卉强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