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热的冷思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伟

中国的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将栽培技术引入到花卉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然而,花卉产业的发展却仅仅始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花卉行业已经建立起庞大的产业集群,截止到2008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1163万亩,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09年9月26日,为期10天的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隆重开幕,时逢新中国60周年华诞,几十万种精品花卉荟萃正是花卉行业为祖国60年大庆献上的一份厚礼。

花卉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花卉种植也是农民增收的新兴增长点。据调查,近几年来,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研发的“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给浙江省及其周边省份的花农增收达50多个亿。河南鄢凌县,全县从事花卉生产人员9.5万人,年产花卉13亿株(盆),总产值16亿元,花农人均收入7600多元。种种数据显示出花卉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花卉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预示了它强大的包容能力,也为行业相关企业的产生与崛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几年来,中国花卉企业潮起潮落,不少企业因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精品种苗,而被市场淘汰。

我国的花卉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是花卉之国荷兰的10倍,但荷兰的花卉出口创汇占世界花卉市场的70%以上,我国所占的比例却不到1%。荷兰雄霸世界花卉市场,凭借的不是先天的自然条件,而是不断的研发,专注每一个细分品种的研究及其产业化,雄厚的科技实力维护了荷兰在世界花卉市场的地位与利益。记者在采访浙江森禾种业时,其董事长郑勇平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科技支撑的企业如同没有脊梁的企业”。我国花卉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玄机正在于此。

“人文、科技、和谐”是本届花博会的主题。花博会不仅仅是一次花卉品种的展示,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产业观念的改变、景观审美的认知和环境品质提升的思考。如以往植树造林式的绿化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价值提升的需求,如何进行现代彩化景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回忆起2005年在成都的温江第六届花博会,一时间,温江人潮汹涌,商机四伏,大大小小的新闻报道滚动于各种媒体。2005年9月28日,第六届花博会开幕,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3.59万人次,温江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增速,并直接带来近1.5亿多元的收入。但一年之后,当我们翻开2006年9月的《天府早报》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当花博会转身离去,温江区花费上亿的主会场依然矗立,但却陷入冷清,至今还在等待从沉睡中被唤醒。花博园10天的繁华如梦,10天后开始撤展,滚滚人流退去,冷清顷刻来袭。从旺季到淡季,10天的速度,让周围商家们措手不及。总投资24.5亿元的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为温江留下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主场馆、占地800余亩的花博园、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西部花木交易中心和占地1000余亩的国色天乡等场馆和户外设施,虽然历经几年的深度开发,至今仍留遗憾,但那一句美好的愿望“永不落幕”却流传人们心间。

温江的现实虽有遗憾,我们也不去深究了,今天的花博花依然兴盛,依然引人注目,说明花卉之美仍为广大民众所渴望、所寄托,特别是那一句“永不落幕”还发人深省。本届花博会的各项建设都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北京展区主展馆会后将作为永久性专业展馆,而室外展区将成为永久保留的城市公园。青州展区更是规划建设了“东方花都生态城”,打造集花卉产业基地、花卉交易市场、旅游休闲区为一体的花卉生态旅游片区。

2009又是花博年,对比温江花博会,今天中国的花卉行业仍然繁花似锦,面对世界强手的竞争,纷繁复杂的现状和问题,繁华过后的孤独与艰辛注定要靠中国花卉企业独自品尝。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且行且远且漫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