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美食”“IP+消费”“人工智能+消费”……近期,随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消费领域尤其是服务消费中,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多地聚焦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密集出台政策、举办活动,增加优质产品供给,积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专家分析称,我国服务消费扩容空间巨大,从供需两端发力,有望为消费增长和经济回升打造“强引擎”。
拓展消费场景
近日,全国多地冰品消费“全面开花”。美团数据显示,6月上线“贵州冰浆”套餐的全国餐饮商户数环比增长了4倍。
多地还推出“美食+”活动,拓展餐饮消费场景,聚集人气和“烟火气”。如北京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举办“露营+美食”沉浸式体验活动;四川广元举办了“啤酒+美食+民歌”活动,包括电音摇滚之夜、美酒畅饮之夜、民歌大赛决赛之夜等多个专场活动,人气颇旺。
暑期文旅热也凸显了服务消费活力。从去哪儿旅行数据看,西北、东北等适宜避暑地区的酒店预订增幅位居前列;新疆博尔塔拉地区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倍,是今年暑期增速最高的旅游区域。亲子、大学生是暑期出游的主力人群,长线游占比超过六成。
数据显示,1至5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服务消费的活力持续释放。自6月起,商务部启动“服务消费季”活动,将组织开展160余项活动,并着力培育“旅游+”“美食+”“体育+”“演艺+”“会展+”“数字+”“IP+”“冰雪+”“列车+”“电影+”等融合消费场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谢兰兰介绍,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达63%。
扩大服务供给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养老综合体、养老服务中心……一系列养老服务领域的新规划新设施在各地落地。央行宣布设立额度达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后,各地金融机构密集行动,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居民对高品质健康、医疗等服务消费的需求旺盛,但部分领域供给质量还不高。“服务业相关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医疗养老、酒店、餐饮等消费基础设施呈现‘总量偏高,人均偏弱’的格局,相较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仍有五成左右的投资潜力。”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表示。
为了扩大服务供给,山东、湖南、广东近期出台了服务消费专项政策,从提升家政服务供给品质、健全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托育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系列举措,提升服务供给水平。
为了做大服务领域“蛋糕”,吸引国际更多高端要素进入,商务部等部门还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此前表示,要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将露营、民宿、物业服务、“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释放增长动能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多位专家建议,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打通堵点、卡点,才能释放服务消费潜能,为巩固经济向好势头提供强劲动力。
“未来10年,发展型需求、享受型需求、个性化需求将进入迅速增长阶段,是服务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的黄金期,要构建多层次需求驱动的服务消费体系,国家资源要进一步向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聚焦。此外,要优化服务消费环境,推动服务消费市场良性发展。”谢兰兰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认为,对于文化演出、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应适当减少不必要的前置审批条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增加多样化、多层次服务供给。
在易峘看来,我国处在服务消费持续扩容的阶段,服务消费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同时,相较于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相关补贴的“透支”效应更少,对于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等效果更佳。下半年,加大对高频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可能会“事半功倍”。
记者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