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月财政支出超11万亿元支出结构持续优化
政策加力提效 财政收支结构性亮点突出

近日,财政部公布了1至5月财政收支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累计降幅略有收窄,结构性亮点突出。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持续增长并超1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民生、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出也更加有力度、有保障。

财政支出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财政部门靠前发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投入。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6623亿元,同比下降0.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12953亿元,同比增长4.2%。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今年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6%,在前期支出较快掣肘下,较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完成进度为38.0%,与去年同期持平,略快于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37.7%。

此外,4月底,中央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5月相关发债额度增加,也使得政府性基金支出保持较快增长。财政部数据显示,1—5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32125亿元,同比增长16%。

温彬认为,今年上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地生效,加强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为对冲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记者表示,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仍将保持较快节奏。预计到第三季度末,新增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均有望基本发行完毕,这将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提供助力,也将为下半年或第四季度可能推出的增量财政政策腾出空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同样数量的财政资金,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可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业内人士认为,上半年,财政政策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的特征越发明显。

从财政部公布的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科目来看,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9.2%,教育支出增长6.7%,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6%。

温彬表示,在科创方面,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速从上月的5.3%升至20.1%;在民生方面,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是支出重点,增速分别较上月加快15.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至16.2%和11.1%。

今年4月24日,财政部启动发行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截至6月20日,5000亿元注资特别国债已完成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达30%,剩余额度将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与去年集中在5月至11月发行相比,整体发行节奏提前约1个月。

据悉,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的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柏文喜表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为3000亿元,较2024年增加1500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对相关商品消费的提振作用明显,释放出显著的财政乘数效应,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不仅能够直接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和消费,还能通过优化政府部门债务结构、降低宏观债务成本,增强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柏文喜表示,据测算,参考2024年“两重”“两新”的政策效果,2025年1.3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拉动GDP增长1.7至1.9个百分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认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必须正确处理民生支出和建设性支出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财政支出安排要立足国情实际,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防止盲目超越发展阶段承诺过高的社会福利,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丰富盘活政策“工具箱”,加强资源统筹,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放大政策效应。

精准落实减税降费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广大民营经济主体轻装上阵、增强活力,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全国民营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税人享受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3518.8亿元,占比达64.6%,是税费优惠政策的主要受益对象。

此外,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比全国企业高0.9个百分点,占全国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为71.3%。分行业看,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5%、15.5%,增速分别比全国同行业企业快1.8个和1.6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专家网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财政政策发力显效的具体表现,一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二是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活力;三是通过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收支平衡。此外,财政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也是财政政策发力显效的重要方面。

林先平建议,财政政策未来应继续坚持稳健、可持续、精准施策的原则,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监测和预警,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特别要加大结构性政策的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注重防范风险,加强财政可持续性,确保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表示,下一步,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加快政策落地,强化部门协同,突出发展质量,强化民生导向,树牢底线思维,确保预算平衡和财政平稳运行,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本报记者 马文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