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稳企稳岗 促进高质量就业

就业,关乎经济发展,关乎亿万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在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稳就业被摆在“四稳”之首。

今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降。4月份,不包含在校生的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8%,连续两个月下降;不包含在校生的25至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1%,也连续两个月下降。

但也要看到,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那么,如何促进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政策助力

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6月,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3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全国60%以上的税收和GDP。外贸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在“稳就业”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然而,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多挑战,也给稳企业稳就业带来新压力。

“兼顾当前和长远,稳住企业就能更好稳住就业岗位。”《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如是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湖北、深圳、山东等地发布举措为企业发展助力。如湖北省印发《关于加力助企解难推动中小企业稳健发展的若干措施》,关注小微企业成本、融资、市场开拓以及维权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深圳推出“稳外贸十条”,从支持企业线上线下开拓市场、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增强企业综合服务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助力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变化。

此外,为了实现稳就业,今年以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接连落地,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力度的通知》,就完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力度提出五项措施。专项贷款设立以来,已累计为8万家小微企业发放稳岗扩岗贷款超6400亿元,贷款余额超3100亿元,帮助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530多万个。

扩展增量

5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装修管家等17个新职业。同时,拟增加的42个新工种包括黄金鉴定估价师、旅拍定制师、智慧仓运维员、睡眠健康管理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

可见,在数智技术的强劲引领与高品质生活的有力带动下,创新技术应用方案与场景不断涌现,各类岗位的更替速度显著加快。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国家层面及时对这些职业开展规范认定工作,不仅有助于增强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还能为劳动者拓宽就业选择空间。

据了解,随着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用人岗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康养托育等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

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工智能工程师、机器学习、AI工程师岗位需求同比增长均超过30%;在线生活服务、交通物流、养老看护和居民服务行业的招聘需求分别同比增长43%、35%、17%和10%。

从互联网大厂的招聘来看,需求风向也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受到欢迎。

4月17日,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3年内将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其中仅2025年就将迎来10000名校招实习生,有六成面向技术人才开放;百度宣布,未来5年将加大力度,再为社会培养1000万名AI人才;今年2月,美团宣布启动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预计共招募5000人,覆盖技术、产品、商业分析、运营、金融、零售、职能等十大类100余种岗位。

提高质量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目标职工,一边是求职者找不到合适岗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就业市场还存在“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这一现象,而这也成为当下促进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梗阻。

如何破题?《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以产业端人才需求和就业端评价反馈为指引,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

从实践来看,为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支持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若干措施》,首次从省级层面明确技工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更加突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责主业;广东省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动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增收。

“当前,在我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进程中,不仅要通过积极挖掘有效需求来促进有效供给,还要通过大力改善有效供给来适应有效需求,着力推动就业市场供给侧加强与需求侧特点趋势相适应的变革,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梅撰文表示,要深化工学一体化、产教服融合、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机制改革,重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匹配供需、专业高效的独特优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