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小米在京发布自主研发的3纳米手机SoC芯片,并宣布已开始大规模量产。这是我国大陆地区首次研发设计出3纳米芯片,小米也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后,全球第4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3纳米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芯片自主创新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支撑。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民营小微、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用好用足存量和增量政策,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由此可见,上述重点领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支持的主要方向,也是金融机构推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逐步增强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
要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国新办5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表示,建设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综合发挥信贷、债券、股权、保险等工具作用,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政策合力。与此同时,要通过政策红利的释放,引导金融机构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近日,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通过存量与增量政策协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从金融机构角度而言,要用好用足存量和增量政策,开发符合科创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提升对科创企业服务质效。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持续完善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金融服务。
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央行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我国经济正加速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型,消费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向更加注重消费转变,在去年已有所体现。2024年10月,潘功胜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对金融机构而言,继续做好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工作,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围绕不同消费特点与多元消费需求,深度融入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优化消费支付环境,继续支持既往促消费重点工作;另一方面,以央行新设立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为工作抓手,提升和改善服务消费供给,重点关注并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继续支持外贸平稳增长。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在此背景下,我国仍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强调,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毋庸置疑,稳外贸将是未来政策支持的重点,也是金融机构金融支持的重点。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要提升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提升境内外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在跨境结算、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外贸企业关键领域,提升服务质效。要重视对外贸多元化发展的支持,为外贸企业开拓和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提供服务,助力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朋友圈”。要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发展,探索内外贸一体化下的跨境金融服务创新,降低企业跨境业务成本,帮助外贸企业应对外部风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