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54亿美元!关税战下,“广”交朋友成绩亮眼

近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成功举办。境外采购商超28.8万名,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本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同比增长3%,达到254.4亿美元,其中60%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

在美国滥施关税冲击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本届广交会各项数据仍然保持稳定增长,这是如何做到的?

技术创新

使中国从商品输出者转变为技术输出者

好产品永远是硬通货,自主研发设计,兼具实用性和体验感的产品,在本届广交会上比比皆是。

“50秒一杯”的机器人咖啡亭前,不少外国客商宁愿排长队,也要喝上一杯机器人“手冲”咖啡。

图片

分体式爬楼机,让行动不便者和老年群体,实现上下楼自由,直击银发消费痛点。

新型的智能按摩椅上,躺满了外国采购商。在155万平方米的展馆暴走之后,这样的疗愈感,只有他们最懂。

图片

本次广交会首次增设了服务机器人专区,成为整个展会上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表示,中国近些年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已经从原来的商品输出者,成为技术输出者,现在我国电子设备、新能源相关产品占比出口商品大类的30%以上,说明我们的产业、商品更多是趋于向创新驱动转变。

外贸企业

从单一市场转向多元化

参展商王荐来自广东顺德。这是一家约有40名员工的初创公司,其生产的高端料理锅主营美国市场,这一轮加征关税后,美国客户直接叫停已有订单,已经支付了的三成订金也不要了。

图片

今年广交会第一天,王荐没有遇到一个美国客户。一条王荐自己拍摄的短视频,让他收获了一波不小的关注,不少美国以外的客户也在参加完广交会后,来到他的公司拜访。国内消费者和采购商们也纷纷主动来对接。

从传统的欧美市场,向更广阔的区域以及内贸市场转向,已经是广交会上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必然选择。

图片

张茉楠认为,关税战、贸易战的冲击,直接影响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寻求新的贸易伙伴,把原来过度依赖于美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转向多元化,这些都会在未来给全球贸易结构带来深远影响。

海外消费者

通过社媒平台看到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

国际贸易的基础,始终建立在全球分工和资源禀赋之上,产业链的成熟协作无法靠单边政策就能重建。

从机器人、移动房屋到日常消费品,全球化供应链的稳定性绝不是一纸关税所能轻易撼动。中国制造业丰富而强大的供给能力,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确定性。

法国青年马修第一次来广交会,他并非前来采购货物,而是将中国的货物和供应商,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介绍给法语地区潜在的采购商和消费者。

图片

张茉楠介绍,原来在物理世界中,在线下,经过冗长的生产链环节所产生的价值流,可以在线上实现价值的重构,让生产端和消费端把中间环节压缩后,分别让两端都能获得更大收益。

在广交会现场乃至整个外贸领域,像这样积极开拓线上新渠道的方式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尽管贸易摩擦带来挑战,但市场需求的力量不可阻挡。

图片

广交会让世界看到

中国经济的底气和信心

就在第137届广交会开幕前夕,广东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了一批广交会创办早期档案,直观展示出我国以创办广交会为契机,打破封锁、广交天下朋友的珍贵史实。

图片

1957年4月2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拉开帷幕。广交会在西方封锁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在遏制打压中奋进,如今,作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广交会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的底气和信心。

张茉楠说:“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但是广交会的内核并没有变。即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但是中国依然敞开大门,这就是维护全球多边化的姿态和坚定立场。而且通过广交会这样一个平台,不仅仅是提供商品,也为全球提供价值,为全球提供开放的精神,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公共产品。”

图片

从1957年开始,广交会已经走过68个年头。历经风雨、从未中断,如今,广交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贸易盛会之一,也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本届广交会,火爆的人流和亮眼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面对中国制造的创新求变,全球买家给出了积极反馈。中国外贸提供的又不仅仅是商品,还有确定性,这恐怕也是当下世界最迫切的需求。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