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坚持“两个结合”,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回顾党的理论探索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与实践高度关联,不断在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又在推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发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鲜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指引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就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具体而言,在价值理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同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高度契合;在思维方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福祸相依”“物极必反”等朴素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在一致;在行为方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躬行践履”“经世致用”,与马克思主义“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等实践观点具有共通之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进行深刻阐述,凸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华文明为中国具体实际提供了历史根据和文化内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要求进一步同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地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激发、互相成就,巩固了新时代我们的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在“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历史文化上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相结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和“中华”不仅是一个地理指称,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立不住、站不稳、行不远;失去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就会湮没于历史烟云。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这一文化主体性表现为对中华文明发展道路连续性的自觉追求,对“中国向何处去”的自我决定。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从大历史观和文明观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问题,真正创造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体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风貌。

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密不可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中国,才能理解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赓续中华民族伟大创新精神,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成功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向内凝聚、团结集中的大一统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传统,为维护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主张群己合一,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保合太和,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新时代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勇于担当文化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贯彻落实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方面全过程,加强对错误思潮的批驳,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加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在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上下功夫。

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当代中国学术要赢得未来、赢得尊严,行稳致远、走向繁荣,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精髓,增强学术原创能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滋养,也为世界人民奉献思想智慧。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自己的声音。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勇担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1日 09 版)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