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周刊小程序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周刊小程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 谈佳隆 上海报道)4月25日,全球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艾睿铂发布“中国商用车行业前景展望”指出,尽管2007年至2011年间,中国的商用车制造商在销售收入增长方面远超全球同业水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5%,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国。然而,从现在到2015年,中国商用车制造厂商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将下滑至3.2%,低于同期全球的行业总体增长率4.3%的水平。
艾睿铂还认为,中国商用车市场较低的增长速度和来自全球其它国家厂商日益激烈的竞争,正在对中国本土厂商本已偏低的盈利水平形成威胁,这将迫使他们必须提高效率,并对其产品线进行升级。与商用车领域不同的是,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已经位列全球行业的领导者地位,它们在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方面均优于全球的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一些民营的领先企业通过重大的海外并购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它们的行业地位。
艾睿铂董事总经理及上海办公室负责人罗曼先生(IvoNaumann)表示:“中国商用车行业增长放缓源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速的下滑,这将迫使商用车企业改善其成本结构,并提升效率。同时,由于国内商用车企业的出口市场缺乏真正成功的突破,这些企业需进一步提升其产品质量和性能,并在主要的出口市场建立服务网络。这正是目前许多本土企业亟待完成的任务。”
由于受到能源价格上涨、排放标准和安全规范的实施、以及对高载荷能力需求的驱动,中国商用车市场正从以本土品牌占主导的廉价卡车向中档车型转移,尽管目前高新技术卡车市场尚未形成。艾睿铂董事吴晶辉表示:“虽然中国商用车制造商在质量和性能方面仍落后于全球标准,但在过去几年中,这些企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商用车辆的使用寿命延长恰恰反映了这一点。”
针对排放标准,罗曼表示,“对于中国本土商用车企业以及在中国进行商用车销售的企业而言,要想跟上不断升级的排放标准,就必须在技术水平提升的过程之中,严格管理好新技术到产成品间的制造实现。卡车行业要想优化成本结构,或许得效仿汽车业的发展模式,即加强零部件和产品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