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崔晓萌
“6名大学生在内蒙古企业参观学习中坠落溺亡”持续引发关注。最新消息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履行程序成立调查组,对这起事件启动提级调查。
事发生产车间。新华社视频截图
与事发车间相似的区域。新华社视频截图
涉事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并非无名之辈。
天眼查信息显示,这家企业由中金黄金等企业控股、注册资本达4亿元。它曾被东北大学评为优秀实践教育基地,每年在7月份左右会接纳近50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到公司学习。
去生产一线学习本是件好事,但因为松了安全底线,让这里成为六条年轻生命的终点。
在隐患方面,该公司也有“前科”:2021年,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两次检查就查出27条隐患;2024年,又因“未批先建”被罚款51.8万元。
更刺眼的是,这家企业今年2月25日还在官微高调宣称,浮选车间“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以“保命条款”为抓手,甚至“顺利完成了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栅板更换”。
但恰恰是“自诩安全”的浮选槽上方格栅板,在学生参观时突然脱落——这脱落的不止是一块铁板,更是企业安全承诺的“底裤”。
一边是官微里信誓旦旦“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的承诺,一边是27条隐患与“未批先建”的违规记录;一边是“格栅板更换”的成果展示,一边是关键区域防护设施的突然失效。
难怪公众疑问随之而来:2021年的27条隐患,是“纸上整改”还是真的整改?总公司对旗下子公司的安全漏洞是否视而不见?更换格栅板的记录白纸黑字,为何关键位置的防护如此脆弱?是安装时就埋下的隐患,还是新换的格栅板存在质量问题?一个承载生产重任的厂区,日常巡检是不是“走个过场”?
这些问题,不是苛责,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如今,涉事矿厂已停产,应急预案启动,提级调查展开。但还是要追问一句:安全生产何时不再是“亡羊补牢”?
责编: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