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不惜血本也要维护美元霸权?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正所谓“来而无往非礼也”,中国回应“贸易战”,对美国实施贸易反制措施。

美国“贸易战”一般虚虚实实,而更多为“虚”,也就是虚张声势;“贸易战”只是逼你谈判其他事物的由头,同时也是逼你在其他方向让步的手段,正所谓项庄舞剑。所以,我们得要有两手准备:第一,回应“虚”的问题,回击不出手则已,出手就要重一些,必须让对方感觉到疼;第二,就是要找到谁是“沛公”,并研究出更多保护“沛公”权益的招数,就算需要谈判,需要让步,那对于“度”的考量一定要有多重预案。

为什么美国发动“贸易战”是虚张声势?理解这一点,必须充分了解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时就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这个体系实际还在延续,美元与黄金脱钩,但却与全球资源类商品挂钩,也就是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均以美元计价和结算,而美国为维护这一体系,不惜发动战争。实际上,伊拉克、叙利亚等石油输出国都因“非美元货币结算”石油而身陷美国发动的战争,伊朗也是为此而受到严厉的制裁。

全球较为共识的分析结论是:美元霸权依托“四大霸权”的支撑。第一是军事霸权,美国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庞大的军队,之所以热衷于一小时打到世界任何角落,其核心意义就是保护美国公司全球资源占有、控制资源走向,并消除一切威胁美元计价和结算地位的行为;第二是金融霸权,利用美国强势金融机构控制全球投资者支持商品交易的美元计价和结算;第三是理论霸权,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整套理论当成“不容置疑的圣经”,控制世界各国的认知;第四是舆论霸权,有了理论霸权就更容易形成舆论导向,金融霸权就很容易控制价格,因为“舆论决定预期,预期决定价格”。

所以,美元霸权是一套完整的体系,美国为此不惜血本,那美国为什么要花如此巨大的力量维护美元霸权?不仅利益太多太大,而且可以把价格控制当成击垮对手的武器。从利益角度看,它主要体现在“无本万利的铸币税”收入。首先,经济要发展,世界各国难免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资源,如果都需要支付美元购买,那非美国家必须储备美元;其次,储备的美元从何而来?对美出口,而且必须有顺差,所以美国贸易逆差实际是在向全世界输出美元流动性;其三,美国贸易逆差实际构成美元霸权收益,也就是说,美国可以印钞票购买它需要的任何产品。从“武器”角度看,美国曾经通过控制石油价格成功地“击垮苏联”,同样利用资源价格成本,曾经成功地压制了中国民营资本实力,并使之维持在产业链低端。

美元霸权存续和利益最大化的基石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与之相伴的全球性产业分工。在这样的一个制度之下,美元印钞购买的利益最大。既然如此,美国没有理由“反全球化”?那为什么还要频频祭出“反全球化”动作?

美国所有“反全球化”行为都有“矛盾的两面性”,而美国试图“鱼和熊掌兼得”。一方面,美国真心希望恢复一些实体经济,把20世纪80年代之后持续不断赶出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一部分重新拉回美国本土,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方向,一来解决经济空心化的泡沫问题,二来讨好美国民众,缓解因失业、因贫富已经极致性分化所带来的、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其实,“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典型案例。这方面的诉求,实际体现了美国发起“贸易战”“实的方面”。

另一方面,有意以“反全球化”动作震撼世界,不只是“得便宜卖乖”,还要把自己包装成“吃亏者”,向其他国家要价。这就牵涉到上文提及的、也是中国学界应该多多讨论的问题——沛公是谁?如何应对?

美国舞剑是在威逼中国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并企图借此打乱中国自主的开放节奏,把中国不由自主地导入“失度性陷阱”,从而诱发危机,并彻底打断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让中国变成第二个日本。

市场开放?美国能够卖给中国的商品早就搬到中国生产了,而不能搬到中国生产的商品和技术,也是它不会卖给中国的。所以,对美国而言,中国商品市场无障碍,对华贸易顺差那是美国的“铸币税”收入,不是中国愿意,而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的无奈。那美国以贸易顺差为借口,主动挑起“贸易战”意欲何为?逼迫中国开放金融市场。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金融“开放失度”极易导致金融危机。那什么是金融“开放失度”?金融开放需要一系列的改革相配合,包括金融市场的适应性机制的改革,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改革,以及监管制度和手段的改革等等。所以,所谓“开放失度”往往体现于改革滞后。比如,“广场协议”之后,日本金融市场迅速开放,利率、汇率市场化快速完成,但国家内部矛盾重重,金融监管也基本无法体现主权职能,日本本土财阀势力几无约束。

有鉴于此,中国需要开放,但一定是在改革的前提之下,有序、有度、主动的开放过程;中国需要改革,但一定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而绝不是简单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照抄照搬的过程。所以,不要过于强调“开放倒逼改革”,这实际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动作。过去“浅层改革”倒逼一下问题不大,但现在已经开始的“深层改革”更多的是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安排,而不是倒逼的过程。中国未来的改革在系统推进的前提下,更需要定力,更需要“快、准、稳”的节奏控制,绝不能让“贸易战”这类的行为举措、或任何势力的捧与骂阻断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

钮文新
钮文新
记者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