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与报同行(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06日   24 版)  

李维康 

今年,《人民日报》迎来自己的七十岁生日。七十年来,它始终与祖国发展同步,见证时代风云、记录社会变迁。我出生于1947年,可以说,伟大的时代与强盛的祖国给予我一方舞台,成就我的艺术人生,而《人民日报》则是我艺术道路上一个个重要节点,记录着我对艺术的苦心思索。再回首,亦难忘,我在《人民日报》为数不多的发声,成为我珍藏永远的艺术回忆。

1976年,为再现革命先烈杨开慧的英雄形象,我们决定创排京剧《蝶恋花》,12月底主创人员集体赶往湖南长沙,深入实地调研和体验生活。我们的导演、编剧、演员、音乐及舞美设计等在长沙生活近两个月,先后访问烈士的生前挚友李淑一同志,烈士的兄嫂杨开智、李崇德同志,随同烈士坚持狱中斗争的陈玉英同志等。随着学习访问的逐步深入,杨开慧烈士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大。我们行走在她被捕时走的岳阳古道上,聆听老乡讲述着她的故事,当年乡亲们在山坡遥遥相望、依依送别之景历历在目,杨开慧为革命慷慨赴死之决心更令人感同身受……

1977年,我登台演出,将深入生活所得的故事融入表演,将设身处地所产生的真情实感融入人物,每场演出都眼含热泪、充满感情。这份真诚也打动观众,演出引起社会和艺术界的强烈反响。当年10月,我将创作经历和心得体会写成《且为忠魂舞——学习扮演杨开慧烈士光辉形象所受到的教育》一文,发表在1977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关于京剧表演的专业性文章。于我个人而言,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是创作的总结,更是对我艺术生涯的一种肯定和鞭策。

写作也让我对艺术作品进行沉淀与再思考。我在回顾中梳理经验,也摸索出创作与表演的真谛:只有更深入地扎根生活,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人物、打动观众。近两年,京剧《蝶恋花》再次复排,我与年轻演员交流时,首先要求她走近杨开慧这位革命先烈,加深对“骄杨”的“骄”字与“忠魂”的“忠”字的理解,要从心底产生对先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不仅是我遵循的艺术原则,更是我的艺术追求。表演要真诚,才能对得起观众,我接受的就是这样理念的教育,从十一岁登台开始我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感觉周围的艺术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歌唱演员,甚至是一些戏曲演员“假唱”现象严重。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放录音不是欺骗吗?一次演出后,我问一个演员:“为什么要假唱?”他回答,放录音的声音更好。但我坚持现场演唱,就算舍弃所谓声音的“完美”,我也要留住一份艺术的真诚。1996年,我以“艺术需要真诚”为题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就是想呼吁演员要更加关注创作,把独特的艺术献给观众,将全部感情投入角色,而不是琢磨如何“造假”。无论何时,扬真善美、弃假恶丑,始终应是文艺工作者秉承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登台少了,将精力更多投入幕后工作,但我对京剧艺术的热情有增无减,对京剧的思考也从未停止。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下,京剧如何吸引年轻观众、拓展新观众群。我想,这不仅需要不断创作高质量的新戏,更要善于利用多元的传播手段,让更多京剧“飞入寻常百姓家”。2011年底,我有幸参与首批“京剧电影工程”,我接到《龙凤呈祥》演出拍摄电影的任务后,决心尽最大努力,为传承好京剧贡献所能。从接到拍摄任务到拍摄完成的两年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戏中,我重新研读剧本,加深对孙尚香这个人物的理解,并为如何在艺术上高标准地体现做了一些努力。

2015年,我把在京剧电影《龙凤呈祥》中的创作实践和经验写成文章《“移步”不“换形”》,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不论是唱腔、念白、做工的研究,还是对舞蹈、服装、化装、道具等方面的改进,我最想表达的就是探索京剧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到今年,我已从事京剧事业六十年,真心希望京剧事业能再创新辉煌,也愿意尽绵薄之力多做一点事情。几十年来,《人民日报》不仅见证我个人艺术生涯的点滴,更记录着京剧发展的铿锵印迹。

《人民日报》是党报,也是文艺宣传的重要阵地。我希望《人民日报》能继续给读者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比如如果文艺工作者没有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作品是什么样的;有了生活的根基,创作出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我们的党报既要宣传好文艺事业,多宣传京剧之美、传播京剧之韵,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也要做文艺引导的一面旗帜,对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经验多总结、多肯定,对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及现象要多发现、敢点名。因为《人民日报》的影响很大,我们都很信服它,希望它能不断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前进的方向。

(作者为著名京剧演员)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