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蓝皮书》:家庭背景对毕业生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经济网讯(记者 刘砚青)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

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蓝皮书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而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则分别为5.2个和6.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调查结果还显示,毕业生的家庭出身背景对其就业的影响也很明显,城市家庭毕业生更易于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与此相类,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也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

家庭背景对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

蓝皮书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显而易见。但是有资本能够“拼爹”的毕业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毕业生仍需要依靠个人能力争取就业机会。调查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

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父亲职业具有显著影响:出生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工人和农民子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同属于体制内,但是“能否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与“能否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影响因素有些不同。家庭背景对于进入这两类单位都有影响,但父亲的职业背景对能否进入国有企业影响更强烈;而父亲文化水平对能否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影响,但对能否进入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 公众账号获国家网信办红“V”认证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16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42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