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春晚跳“赛博秧歌”,到北京亦庄跑马拉松,再到“冰丝带”开运动会,今年,人形机器人很忙。
但聚光灯下的人形机器人和走在台前的整机企业并不是具身智能故事的全部。他们背后,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和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着具身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产品形态、各个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脑子”更聪明、“眼睛”更敏锐、“手脚”更灵活、“本事”更大更多样。
《中国经济周刊》第19期推出《具身智能虚与实》特别报道后,网友热议如潮。
具身智能目前仍处于“少儿期”
@行走的橘子: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能处理文字、图片等数据,但无法直接作用于物理世界。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个“实干家”。具身智能给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变革,有望突破传统人工智能的局限,让机器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星芒:具身智能目前仍处于“少儿期”,虽然在工业和服务领域有一些成熟案例,但这些应用大多局限在特定场景,功能有限,离真正的智能化、自主决策能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实现更复杂、更广泛的应用,还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底层能力的提升。
具身智能的投资量还会增加
@文曲星:具身智能的投资量还会增加。具身智能是今年最火热的赛道,虽然行业尚未成熟、技术还在迭代,企业估值在一级和二级市场却还在上涨。当然,断言这个领域有泡沫为时尚早。比如,国内具身智能产业的融资额,不及美国的1/10。对比去年,增量确实是大,但论绝对量,还算不上很高。
@长线投资:具身智能一定要走产业化路线,抓住产业买单方十分关键。汽车产业、消费电子和物流厂商可能成为具身智能买单方。汽车产业、消费电子拥有现成的、高度标准化的自动化产线,这为集成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和“练兵场”。物流产业人工成本高,未来人工成本会越来越高,机器人成本会越来越低,具身智能替代人工效益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