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绘就治水兴疆新画卷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

本刊记者 郭志强 孙庭阳|新疆报道

夏时节,漫步在新疆墨玉县拉里昆国家湿地,沙退、水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大碱坑”。为加强湿地保护工作,促进生态平衡,墨玉县通过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一系列措施,对拉里昆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让这个意为“开满郁金香的湖泊”名副其实。

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统筹谋划、高位推动下,新疆水利部门围绕“水”,聚焦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水利工作部署要求,系统谋划新疆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以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为保障,统筹做好“节水、蓄水、调水、增水”4篇文章。

经过70年超3000亿元投资建设,新疆基础水利设施建成671座水库、12.54万公里干支斗渠、逾8000公里堤防护岸,灌溉面积达9917万亩,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访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个部门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新疆水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自治区水利系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伴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民生水利和河湖生态保护全面加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支撑。

深化改革,推动水资源管理由分散走向统一

水之于新疆,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守护千万百姓安居的生命之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之要。

然而,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长期受制于水资源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困局。“新修水库、水渠等水利枢纽尤为重要,这为提高全疆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民生用水起到支撑作用。”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杨桂权告诉本刊记者。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变流域间、区域间或兵地间分散管理状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统一水资源管理体系,着手从根子上解决水资源结构性匮乏问题。

2023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全疆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高规格成立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党委层面专门成立的水资源议事协调机构,印发实施《关于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新时代新疆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疆水发展与水安全战略规划》《新疆水网建设规划》,系统构建治水政策规划体系,对全疆水资源进行提级管理。

自此,新疆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流域管理体制改革,14个地(州、市)、40%的县(市、区)党委相继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从根子上打破分割、多头管理格局。

2024年,新疆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56家水利涉改单位统一挂牌履职,把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作为出发点,深化流域管理机构改革,在南疆完善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管理机制,在北疆建立“六河一湖”水资源管理机制。

在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新疆不断健全理顺体制机制,从根子上打破水资源“兵地分割”、流域区域多头管理的局面,推动水资源管理由分散走向统一,揭开治水兴疆历史新篇章。

如今,新疆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历史性重塑,新疆水资源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发生深刻转变、实现重大突破,水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力、贡献力更加凸显。

“健全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要积极稳妥做好流域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张强在新疆2025年全区水利工作会上说,今年要继续做好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北疆重点河流“六河一湖”机构、人员、资产移交等“后半篇文章”,推动流域管理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随着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完善,多部门协同共治带来的效应正惠及民众。

采访中,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像湿地保护这块工作,就不是林草局唱‘独角戏’,我们一方面联合水利部门优化水资源调度,确保生态用水不挤占农业用水;另一方面依托4A级景区优势,规范发展生态旅游,设置观鸟台、科普馆等设施,既避免过度开发,又让周边群众通过旅游服务增收。”

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 墨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兴修水利,万千清流润民生

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水资源总量却仅占全国的3%左右。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要解决新疆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瓶颈问题,就要建好用好新疆水利基础设施,让其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清流浇来鱼米飘香

“我们家现在靠池塘养殖,年增收6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渠首村村民阿不都克热木·吐尔地开心地告诉记者:“原来我们墨玉县春季干旱少水、夏季洪灾肆虐,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改变,这得益于水库稳定供水。”

改变当地居民用水困境的,正是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1995年开工建设,2002年所有单位工程完工。历经2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集灌溉、防洪、发电、供水、生态改善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如今,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不仅承担着喀河灌区20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年均调蓄灌溉供水15亿立方米,还实现了年均发电量2.69亿千瓦时,为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低价电能。此外,该项水利工程每年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9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和田河、塔里木河绿色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

2024年春灌期间,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动态优化供水方案,比计划多供水1.47亿立方米,做到应灌尽灌、应保尽保,为和田地区粮食单产突破500公斤大关提供关键支撑。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库管理站副站长罗兴告诉本刊记者:“2002年完工时,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的设计灌溉面积仅有182万亩,如今灌区通过丰沛的水资源,灌溉面积已经增长到240余万亩。面对灌区供水压力,乌鲁瓦提通过排沙提库容、用水调度精细化等措施,提高灌溉效率、保障灌溉质量。”

视线转至阿克苏地区。素有“红富士之乡”“核桃之乡”“枣园”美称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季节性缺水矛盾突出。这里春天果树开花时,降雨少,上游河水来水也少;盛夏时节降雨稍多,叠加高山冰川消融,又形成了突发性洪水。

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将缓解上述矛盾。这个工程位于天山温宿大峡谷之中,在库玛拉克河中下游,大坝高度达247米,相当于80层楼高,将于2026年完工。

“平均每年生态输水34.2亿立方米,提供水利保障的农田超过800万亩,年均发电量能达19亿度。”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大石峡项目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峰斌用3个数据向记者介绍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

王峰斌告诉记者,该水利工程是阿克苏河流域控制性工程,完工运行后将像一座稳定的“水塔”,将此地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该水利枢纽工程灌溉覆盖的农田面积相当于该地区一半以上,为农民灌溉、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 本刊记者 郭志强I摄

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 本刊记者 孙庭阳I摄

筑高坝,让 “水患” 变 “水利”

“过去发洪水时,岸边百姓连夜搬家具,那场景现在想来,跟在眼前一样。”伊宁县水利局规划建设办公室工程师周锋回忆,过去,由于融雪型洪水与山区暴雨型洪水频发,吉尔格朗河两岸的耕地、房屋经常受洪水侵害。

如今,自治区科学调度水库,完善水利设施,让严重洪旱灾害远离百姓日常生活。

从喀什地区莎车县向喀喇昆仑出发,踏着戈壁沿着河谷,来到叶尔羌河上游,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巍然出现在眼前,奔涌的白色水雾上方浮着一座彩虹桥。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该项工程具有“三高一深”特点,即需要高地震烈度、高边坡、高坝及深厚覆盖层等世界级技术难题。

阿尔塔什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南疆四地州的用电问题,还彻底解决了叶尔羌河千年水患和流域春旱、夏涝、秋缺、冬枯的问题。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将叶尔羌河下游防洪标准从不足2.5年一遇,一举提升至50年一遇。”新疆新华叶尔羌河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新文告诉本刊记者,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的投入运行,彻底解决了该流域的千年水患,结束了两岸数万农民“看天生活”的历史。

不只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让曾经的“水患”变为“水利”,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也承担着拦洪削峰的重任。

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属干旱荒漠性气候,日常极其干旱缺水,一到夏天又会出现洪涝灾害。

“几条河流都是典型的冰川融雪型河流,水资源呈现出时空分布十分不均的特征,以喀拉喀什河为例,汛期来水量能占到全年来水总量的72.8%,主要集中在6月、7月和8月。”罗兴介绍,乌鲁瓦提水利枢纽还承担着拦洪削峰的重任,它的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下游河道“夏洪泛滥”的困局。

自治区水利部门通过引洪补水、蓄引结合、丰枯调剂和多源互补等措施,坚持防洪与兴利并举。2024年,有效利用洪水资源72.69亿立方米、利用率达80%,实现洪水“防得住、用得好”。水旱灾害防治体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守护碧水,绘就水清岸绿新画卷

从空中俯瞰,玛纳斯国家湿地外缘,茂密的芦苇沼泽水域与湿地边缘的沙漠景观形成鲜明对比;湿地内部,大片水域间,大天鹅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近年来,新疆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生态修复,坚持推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河湖生态用水保障工作,绘就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新疆当地村民正在用入户的自来水清洗水果 本刊记者 郭志强I摄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棉田 本刊记者 孙庭阳I摄

守护碧水清波,绘就“幸福底色”

近年来,伊宁县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重点治理吉尔格朗河。已完成护坡、岸坡修复,渠首绿化、景区入口等节点也已建成。此外,当地建了多个橡胶坝,缓解水流速度,形成宽阔的湖面美化景观。

当地村民介绍,上述系统治理不仅提升了吉尔格朗河防洪、灌溉能力,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024年4月,伊犁州吉尔格朗河成功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标志着新疆取得了国家级“幸福河湖”项目建设重大突破。

周锋指着对岸的一片楼区说:“原来县城的人不爱住在河两边。现在,靠近河边的楼盘成河景房房价还上涨了不少。”

8月中旬,正值新疆棉花坐果关键期,如果高温干旱,会导致坐果差,影响产量。

“今年灌溉水量比以前大得多,棉田水浇得及时、供得足,膜下滴灌也省水,棉花长势特别好。”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花种植户轩宝林告诉记者。

2022年,精河县大河沿子中型灌区纳入水利部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当地续建了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建输水主管道及分干管,覆盖镇18个村队和阿合其农场7个村队,把明渠变成地下管道输水。

“地里都通了‘自来水’,现在阀门在地头,开阀就出水,方便太多了。计量水表也在地头,用多少水心明眼亮,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水渠。”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明渠浇灌,灌溉效率低还浪费。渠水从渠头流到田里,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浇地快结束时,村民需要估算渠里的水还能浇多大面积农田,提前在渠头关水。关早了,农田浇不完;关晚了,渠里水浪费,在农田里乱流。

“2022年6月以后,我们这里就通了自来水。水压力够还不断水,我建了洗澡间,在家里就能洗澡。从那时起,我们就不再喝自家井水了。井水的水质不好,有时有沙子。”精河县茫丁乡肖乃村村民吐尔逊江·库尔班江告诉记者。他说的自来水是饮用水,来自精河一体化水厂,现在,精河县的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水质达标率100%,供水保证率98.9%。

一泓碧水映天山

“这里是南疆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现在郁郁葱葱植被茂盛,周末游客比较多,前些年可不是这样。”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运营主管肖青青对记者说。

2016年开始,阿克苏通过水网连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水生态修复,将这里改造成湿地公园。相互贯通的水网,增强了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水体自净能力得以提升。

记者在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看到,白鹭、苍鹭、鸬鹚在树枝上休息,花脸鸭在湖面游弋,不时潜入水中,从水面其他处又浮出水面。

“公园内没有安装路灯,天黑自然闭园,给野生动植物提供贴近自然的生态环境,不违背它们的自然生态规律。”肖青青说。

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阿克苏位于候鸟迁徙带,每年10月入秋后,大量的候鸟迁徙时途经此地,有的在此暂留休养生息,有的就在此过冬。肖青青补充:“据统计,去年冬季有8万多只鸟类在这儿过冬。”

“过去能看到水下12米,现在是16米,水下的石头和小动物都看得清清楚楚。”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资源环境管理局林业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指着清澈的湖水告诉记者,现在水质是Ⅱ类,他刚到这里工作时是Ⅲ类。

记者在湖边看见,有的游客拿手机直接对着湖底的石头拍照,说要用照片把这么清澈的水“带走”。

数字与传统的碰撞,天山下的“数智水库”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水利事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已成必然趋势。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新疆水利厅更是将智慧水利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构建新疆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

自2022年起,新疆响应水利部工作部署,开展数字孪生水利先行先试建设,数字孪生头屯河流域、数字孪生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入选第一批全国数字孪生流域(工程)建设先行先试单位。

在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信息化大厅内的“数字孪生乌鲁瓦提平台”,3D显示的数字虚拟大坝完全“复刻”了数公里外的实体大坝。

凭借遍布坝体和沿线水面的感知设备,上下游实时气象、水位、流量及预报预警一屏总览,400余个监测点构成感知网络、31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点加上测量机器人,正进行毫米级自动化变形监测,实现对水情及工情发展趋势的分析预判,让运管人员对工程科学安全运行心中有底。

“数字孪生系统如同给工程装上了‘智慧大脑’。过去靠经验调度,现在靠数据说话。”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管理中心运行与管理科科长许玉忠说,根据上游河流感知来水数据,在孪生平台进行防洪调度模拟,可以更直观地优化调度方案,用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走进大河沿子灌区调度中心,沙尔托海水库、总干渠、九分闸及输水管网的数字孪生模型清晰呈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101条管道及197处闸阀的压力数据。478处自动化控制点实现管网全线实时监控,阀门远程调控精准便捷,日配水调度用时从3小时降至10分钟,管理人员由30人减少到18人,计量精度提高到95%以上。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花种植户轩宝林所在的村位于灌区支渠末端。

他告诉记者,管理人员远程操控就能灌满渠首蓄水池,自压滴灌技术省去了用泵机抽水的烦琐操作和电费管理费支出,每亩地能省下约30元水费、电费和管理费。用水耗时长、成本高、管水效率低的状况早已是昨日。

俯瞰喀拉喀什河渠首,奔腾的河水穿过渠首大坝,甚是震撼。在下游的喀拉喀什河流域,和田河水利管理中心喀拉喀什河上游管理站站长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许库尔正通过先进的数字系统对用水进行精准调控。

经过一代代水利人的接续奋斗,和田的水利设施已逐步迈向自动化、智能化。

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许库尔介绍:“2013年,我们启动了渠首自动化建设,2022至2023年完成了标准化站点建设。现在,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和自动化闸门,可以实现更精准高效的调控管理,大大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防洪调度能力。”

管理站工作人员只需轻点屏幕,就能根据不同农田的需水情况,合理分配水量,确保每一滴水都能物尽其用。这种数字化的灌溉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让农作物得到了更科学的灌溉。

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周黎勇说:“数字孪生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大河沿子灌区的探索实践,为全疆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数字孪生平台则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精准调配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与传统灌溉碰撞的火花,正为新疆治水兴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