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教育项目,让孩子们成功追“星”院士

《中国经济周刊 》 记者 肖翊|北京摄影报道

你是否想过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教育未来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的?

11月18日,以“变革中的教育:全球视野与多元选择”为主题的第三届PDC国际教育大会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

“PDC教育从‘儿童立场’出发,用知识对接真实的生活,解决真实的问题,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PDC教育联盟发起人、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介绍,PDC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一种育人观念的转变,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达成育人目标,以此让孩子完成对生活和世界的价值建构,成为一个具有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幸福的人。

这是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项目,为教育界带来启发。

第三届PDC国际教育大会现场

“教育要立足于孩子成长的需要。”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说,如今,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培养孩子的真实技能、激发他们的真实兴趣,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基于PDC教育理念的《走向真实世界的项目群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果先后荣获2021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及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北斗研究院院长曹冲、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姜军与学生一起重磅发布PDC小院士工作站“月球基地2050国际青少年创新探索项目”。

“PDC小院士工作站”借助大手拉小手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培养孩子们科学探索的精神。项目希望PDC教育联盟里的孩子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在心中种下爱国、爱科学的种子。

被誉为“北斗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写来亲笔贺信。孙家栋表示,航天事业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需要耐下心来研究,也需要勇敢地实践和创造,希望学生们能够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为航天事业继续努力奋斗。

当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致辞中指出,把重视教学结果、考试成绩的多少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顾明远认为,PDC教学模式给教育界提供了一个样板,各个学校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新经验。

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展示PDC项目“新行星移民计划探索卫星设计”。

此前,在看了欧阳自远院士的科普视频后,十几名同学组团成立了“立方星项目组”,模拟真实条件,希望设计出12颗立方星(小卫星)去探测行星,从而建设人类生存的新空间。这12颗立方星能够监测行星的天气、食物、能源、控制系统等。

看罢孩子们的展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激动不已。他说,孩子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考虑到了真实的卫星需求,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目标、要求。“我敬佩孩子们,希望你们在人类征服太阳系的星辰大海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在会议休息期间,被孩子们要签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成为青少年“追星”的对象。

研讨会上,来自中外的数十位专家围绕“全球教育未来的发展形态”“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审视及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及走向”“面向未来的教师新样态与新作为”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2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