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琦
乘着技术变革的东风,科技公司们习惯了在高速发展中攫取快速而巨大的回报,在短短十几年间造就了许多财富神话,接受资本和市场的鲜花与掌声。然而,伴随上一波技术革新引领的发展红利逐渐释放殆尽,即便最头部的科技公司,也不得不思考起下一个十年如何复刻过去的辉煌。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向着高端迈进,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已成为高科技企业们的必修课。
守正创新,产业赋能
创新的诞生并不仅仅来自年薪百万的芯片架构师和工业设计团队,往往还需要牵扯动辄十几家供应商和上百亿的产线与设备投资。从最初的使用供应链最一流的技术方案,到当前的与供应链一起创造最一流的技术方案,与供应链能否共生共赢,则已成为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行业领头人”的关键因素。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就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应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发挥能动作用,融通创新链产业链,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也认为,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把重心放在守正创新上,靠自己的努力“死磕”硬核技术。同时,还要胸怀“一家兴、百家强”的担当,积极探索产业赋能的新模式、新路径。
据悉,在屏幕、相机、充电、工艺材料等绝大多数手机细分领域,小米均已使用国内企业产品,并与国内产业链进行深度合作。
以国产屏为例,小米与华星光电组建联合实验室,并肩攻关核心技术难题。2023年,在双方的深度合作之下,C7、C8连续两代发光材料拥有行业顶尖的产品表现,让国产屏跻身世界先进技术前沿。
此外,小米新手机搭载的深度定制感光元件、小米自研龙晶玻璃、全等深微曲屏、无级可变光圈等技术,也对进一步提升国产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截至2023年上半年,小米产业投资共投资超过170家智能制造企业,投资额超过160亿元,拉动上下游产品及技术供应商100余家,初步形成了国产制造装备供给生态集群。同时,依托小米智能工厂的示范带动效应,一批供应链合作伙伴已经启动了小米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不过,不少人对小米技术的构建和使用还有疑虑,即依据是否自产关键零组件来判断是否有技术含量。尤其是近期华为的新突破,让小米也站在了风口浪尖。
对此,雷军认为,是否大量自产零组件并非关键,自身技术构建的体系性、对关键技术环节的把控力才是关键。把控力的体现,是吃透关键技术领域,对技术方向、设计方案、关键技术细节、制造方案有足够的主导性。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像三星这样的 “垂直整合” 模式,还是像苹果这样深度整合全球供应链,都无碍于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控,并且交付出了令人赞叹的体验。中国需要华为这样的企业,但只靠一两家头部公司远远不够,还需要诸多硬核科技公司的共同努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小米等中国硬核科技公司,都是科技和开放相结合的典范。科技企业不是仅仅卖产品获得短期盈利,而要着眼于长远。
“在产业链赋能上,小米将牵头带动产业链创新水平提升,勇挑‘链主’责任,着力强链补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带动国产供应链企业走向全球。”雷军近日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表示。
技术为本,投入底层
除了在硬件方面与产业链共生共赢外,企业能否打通内部循环,形成生态闭环,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正式亮相的澎湃OS系统,就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据悉,小米澎湃OS是基于深度进化的Android以及自研的Vela系统融合,重写底层架构,可以为未来的百亿设备、百亿连接提供万物互联的公有底座。
此前,小米就对MIUI进行了一系列底层“魔改”。但是,面对手机用的MIUI、连接着200多个IoT品类的Vela、正在研发环节中的Mina OS和车机OS,要想打通内部生态壁垒,单纯的“ 魔改”已经难以满足庞大的生态链体系,必须开发出自己的通用操作系统。
但自研操作系统,并非一句“不容易”可以概括。
雷军曾透露,在万物互联时代,各种设备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之复杂、数量之庞大,不同系统及协议之间造成的生态连接隔阂,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据悉,小米澎湃OS前后历时7年,研发团队超过5000人,打造了贯穿内核层、服务框架层、跨端层的全端安全系统。其中,内核层启用了完全独立的“自研微内核安全系统”,保障了安全从最底层实现。
有媒体评论称,小米澎湃OS和华为鸿蒙路径一致,我国自研OS有了“双保险”。
对于坊间提出的小米澎湃OS是基于安卓系统打造的质疑,业内人士分析,小米的确没有抛开安卓,但其彻底重写了底层架构,已经成为一个覆盖用户生活全场景的操作系统。软件行业就是不断站在前人肩膀上进步的,即便是iOS也是站在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内核的肩膀上,并非从零开始。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研究分析师钟晓磊分析指出,小米澎湃OS保留了安卓最底部的框架,是为了兼容适配好安卓应用,保住用户的基本盘。在此之上,小米加上了自研的Vela系统,去负责IoT设备之间的互联,这跟华为最初自研鸿蒙的路线类似。但最难的还是软件适配和生态构建。另外,操作系统拥有很强的技术壁垒,目前市场上安卓、iOS和鸿蒙等强者鼎立,后来者能否持续投入资源进行竞争,也很关键。
据悉,自2017至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小米2023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200亿元,小米未来5年(2022—2026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截至目前,小米技术研发已进入5G 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12 个技术领域,总体细分领域达 99 项。
“小米硬核技术创新跨越式井喷的背后,是对‘技术为本’铁律的坚持,是坚持大规模投入底层技术的决心与定力。”雷军如此描述小米未来的蓝图。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