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从出口“新三样”到产业链出海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庭阳 | 北京报道

10月18日下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强调,要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建立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等重大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拓展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合作。

一年前,即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了7项任务,其中包括推广应用新能源,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新三样”之一。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如巴基斯坦、卡塔尔、泰国、印尼、巴西等,都能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身影。

004.jpg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出口“新三样”:

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

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显示,共建国家致力于打造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有力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共建国家共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工程机械、资源能源、农业等传统行业合作,探索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核能与核技术、5G等新兴产业合作,与有意愿的国家开展三方、多方市场合作,促进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同一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介绍,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值连续14个季度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108万辆,同比增长92%,出口金额1799亿元,同比增长129%。在各类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的数量增幅和金额增幅,都处于前列。

此前,服装、家具、家电,曾是我国外贸出口的“老三样”。而“新三样”正是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缩影。

特别是作为“新三样”之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舞台上频频出彩。

今年10月初,在比利时举行的2023年世界客车博览会上,60多家来自中国的参展企业带来的绿色出行“中国方案”,成为展会焦点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卡塔尔提出创新、可持续、低碳的办会理念,提倡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近千辆中国新能源客车组成的“绿色军团”,提供世界杯期间的交通保障。

005.jpg

拉动当地经济和就业兼顾绿色转型

中金公司“一带一路”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汽车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具有明确的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和绿色环保的合作基础。这些国家和地区汽车需求快速提升,但汽车工业基础仍相对薄弱,中国能够为其提供优质的汽车产品和技术,助力当地汽车的消费和普及,拉动当地经济和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并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亦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升级。

“今年1—9月,比亚迪海外销售超14.5万辆新能源汽车,远超2022年全年5.59万辆的海外销量。”比亚迪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介绍,该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在一些国家是销售冠军。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以泰国为例,该公司新能源汽车于2022年11月上市,2023年1—9月蝉联泰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

江淮汽车今年前9个月汽车出口7.98万辆,同比增长59%。江淮汽车2022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公司出口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近百个,出口量约占公司出口总量的 80%。

上汽集团9月份产销快报披露,该公司前9个月“汽车出口及海外基地”项目合计83.79万辆,同比增长21.75%。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名爵品牌汽车在欧洲销售11.5万辆,同比大涨143%,新能源销量占比超过 50%,在中东、智利、澳洲和墨西哥等地均进入市场前 7,市占率超过 5%。

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80%,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近6倍。

汽车整车出口,直接带动相关汽车产品出口。今年4月,江苏昆山一家为新能源汽车做配件的企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2022年该企业营收大幅增长,直接原因是他们供货的一家国内新能源龙头企业汽车销量大增,带动他们产销量增长。

谈到公司新能源汽车出海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一方面愿意在上游与同行分享电池、电机、电控等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产业链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在下游积极携手当地合作伙伴,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服务体验。

中金公司总结,中国新能源汽车沿“一带一路”出海,代表的是高端先进技术、过硬品质品牌、绿色环保产业,既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体现,也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成果共享。中国可以将新能源汽车的领先技术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扩散,实现低附加值产能升级为高附加值产能,对汽车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再分配,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最终实现创新扩散、互利共赢,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制造范式。

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只是把产品卖到海外,更是把工厂延展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海”的新阶段

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出海。资料显示,中国汽车产销量2009年跃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2022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取得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中国汽车工业制造能力提升的证明。而今,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从“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海”的产业升级新阶段,有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上汽集团、比亚迪、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等中国车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均有布局。

江淮汽车 19 家海外散件组装工厂中,有 15 家分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上汽集团披露,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已初步建成集研发、制造、营销、金融、物流、零部件、二手车等于一体的海外汽车产业链。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该公司在泰国成立了上汽正大有限公司,设计产能4万台/年;在印尼成立了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印尼有限公司,设计产能6万台/年;在巴基斯坦设立了海外散件组装工厂。该公司还建立起超过2000 个海外营销服务网点,并开通了东南亚、欧洲等 6 条自营国际航线。

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9月8日,首个比亚迪全资投建的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式在泰国落地,此工厂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能约15万辆,生产的汽车将投放到泰国本土市场,同时辐射周边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

今年7月,比亚迪与巴西巴伊亚州政府共同宣布,双方将在卡马萨里市设立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额达30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这个生产基地综合体将由三座工厂组成,分别为一座主营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的生产工厂、一座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工厂,以及一座专门从事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加工工厂。

长城汽车在俄罗斯、泰国、巴西建立了 3 个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地拥有多家海外散件组装工厂。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0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