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
先进制造业要补哪些短板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 北京报道

9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

会议明确,要深刻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时间回溯,3月21日至2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湖南调研并主持召开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这场调研精准把脉,直面新型工业化重要抓手——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时隔半年后,国常会再次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产业界关注焦点。

再次聚焦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的制造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多个采访对象认为,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主要面临的困境是海外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封锁,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时点专门研究新型工业化尤有必要。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此时再次聚焦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释放的信号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长期行稳致远的重要抓手。”财信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袁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

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这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人口红利、资本红利的优势逐渐减弱,我国工业必须要从此前的劳动力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长期经济增长中枢。”

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开源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孟鹏飞则认为,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研究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化发展,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正逐步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引擎转变,而这当中需要我们对新型工业化进行深入理解、转化。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也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新的机遇。

两手都要硬: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金壮龙介绍,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我国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以宝武钢铁子公司马鞍山钢铁为例,公司创建了具有马钢特色的智慧工厂模式。马钢通过各集控中心和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建成,亩均产值实现440.91万元,核心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9.49%,清洁能源用量占综合能耗比重达0.9973%,废物回收利用率达99.96%。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动能。坚定不移走低碳发展、绿色制造、集约循环之路,传统产业“老树”也能发出新芽。

不过,孟鹏飞坦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面临一些难点,比如技术瓶颈,传统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传统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叠加行业竞争加剧,改造升级成本高;高素质人才短缺,人才需求重点已由一般操作工转向高素质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

这也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会议强调,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如何平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二者关系?

宋雪涛认为,传统产业发展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传统产业的积累,新型产业发展就缺少必要的资本和经验。而新兴产业发展是传统产业长期发展的前提,没有新兴产业带来的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孟鹏飞看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辅相成,传统产业升级可为新兴产业培育构建基础和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则为传统产业升级构建新的增长点。

袁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平衡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一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可以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有效的示范效应,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与新的活力。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投入力度。要通过税收、产业投资等手段,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力度,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与要素,加快新兴产业的成长。三是因地制宜平衡好传统产业改造与培育新兴产业。地方政府要结合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科学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不能超出当地客观条件盲目地发展新兴产业;如果不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导致传统产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同样也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如何补齐短板、拉长长板、

锻造新板?

会议认为:“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

孟鹏飞表示,推进产业数字化将产生来自不同终端市场的生产经营数据等数据要素,为数字产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推动数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能为终端企业提供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的厂商,助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地发展。

采访中,宋雪涛告诉记者,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的短板在于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出口持续受外部打压、企业利润空间受损;而长板在于我国国内市场庞大,内循环基础牢固,新型举国体制下技术创新将不完全依赖于资本积累;而新板的锻造,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多位采访对象对于研发投入有一个共同认识,“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持续发展,必然要紧跟市场需求与技术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从而客观上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数据显示,中国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4%,自“十三五”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袁闯认为,要锻造新板,一是瞄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技术投入,努力在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二是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未来科技创新与突破、原创性研究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完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为创新性科技研发提供资金支持,运用资本的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8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