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警惕孩子成为研学“韭菜”#

随着今年经济的逐步复苏,旅游市场的消费热情被点燃,“研学”行业也爆发式增长,成为今年夏天最靓的行业。但“鱼龙混杂”的研学市场,也隐藏着近忧与远虑。

《中国经济周刊》第14期《研学乱象该管管了》一文刊发后,引发网友热议。

别把研学办成收费旅游

@红卡:研学本身没错,有条件让孩子多接触多体验,也是好事,只不过别抱太高期望。

@我本善良:研学办成了生意,就不是教学了,只剩下研学的名字。

@tonight:研学是好的,只是一些旅行社做的不叫研学,是变相收费旅游。

@大圣来巡山:好多研学只是为了赚小朋友的钱,中介机构首先赚一笔,组织机构再赚一笔。

@重卡拖挂:望子成龙。家长们就是想让孩子长见识,学知识,为以后储备。这些钱不让家长花在研学上,他就花在别处。

@我就想:孩子们都跑到北大、清华参观,回来写三篇小作文,然后立志考北大、清华云云,就能增加他们的求知欲、上进心?写完了继续玩手机,继续贪玩,有何实际意义?

@抛砖引玉:如果主要目的是“拉动内需”,那么孩子的见识境界之类的教育效果,就放在了次要位置。

@多彩:研学对学生们是有益的,开拓视野、掌握知识、参加实践。但一味追求所谓的“拉动经济,刺激旅游业”,就值得深入思考。

监管部门应建立安全规范

@70923372:一些研学不是刺激消费,是变相的“勒索”。

@较劲:研学的水太深了,监督考核不到位,拿家长的钱不当钱,成了“唐僧肉”。

@莫名:选择什么样的研学产品,跟家长的认知关系很大。

@松边醉倒:关键是制定规范规则,加强管理。挣钱可以,但要合理合法,监管部门不能缺位。

@爱吃肉包:我主要担心孩子的安全。这么多孩子出游,就一两个老师带队,肯定有照看不到的。不出事还好,出了事一个家庭就毁了。看着研学小朋友稚嫩的面容、向往的眼神,真心不忍让他们成为“镰刀下的韭菜”。

@流水清风:监管部门应该建立起基础的安全规范,最好是鼓励不同资本参与竞争,提供一些质优价廉的可选项目。

效果好坏,关键在学校

@liuee8127:带研学团,得有客源,得学校帮你组织。学校里,多半是领导和一些旅游公司合作,就把研学活动推开了。

@五碗红茶:研学活动的效果好坏,关键在学校。学校应该制定好活动内容、成本核算、计划落实,监督落实到人。教育主管部门有着监督责任。

@科技高速:相关部门规定的研学旅行学习任务,最终是让家长买单。如果是让学校、教育局出钱办研学,价格就没这么贵了。有些人看到这“唐僧肉”,都想啃一口。

@联盟:市场的事交给市场就好了,别让学校参与,分配其中利益。安全同样重要,不能出了问题再来预警。

@韬光:做生意能货比三家。学校组织的研学,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不能算是生意。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5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