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不缺资金但缺资本
货币政策方式改革是重要一环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刚刚公布的央行统计数据显示,贷款增速、社会融资增速都超过了两位数,按说经济不该出现下行压力。这说明,目前CPI和PPI所表达出的经济内需强度和金融数据所表达的金融强度已经出现错位,这是什么问题?是不是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但从央行报告看到,央行一再强调,金融数据的强劲是针对实体经济的。

为什么实体经济得到了这么多融资,却不能表达出投资的强劲增长?这让人联想到一个经济学概念:流动性陷阱。所谓流动性陷阱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它指的是:当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也就是说,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储存起来,而不愿将现金转化为投资,也不愿把现金用于消费。

当下是不是已经出现了这类问题?表面看很像。但我们必须清楚:流动性陷阱仅仅是表象,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才是要害。什么原因?金融短期化。也就是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所说的:中国金融“不缺资金但缺资本”。

如果金融市场所存续的资金大量都是短钱,甚至短到无法生成资本的程度,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欲望下降。如果短钱大规模“借新还旧”撑起来信贷数量和融资增速,尤其在央行提供的长期基础货币不足的情况下,银行放大“贷款变存款、存款再变贷款”力度和速度,大幅推高货币乘数,银行短期资金的借贷数量也会随之更大幅度地增长。就像我们建造木屋,木料越短,使用木料数量越多。

当下金融市场是不是正在发生这样的情况?可以看看这一组数据:上半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014.23万亿元,日均成交8.25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2.4%。为什么信贷增速同比只有10.6%,而银行间短期借贷却增长22.4%?这是不是银行在用极短的资金周转而维系长期贷款的稳定?问题是:这样做不是巨大的流动性风险?银行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愿意给企业“真实的长期贷款”吗?没有真实的、适宜实体经济需求的长期贷款,企业会有强大的投资欲望吗?

流动性陷阱的根源在于金融短期化。什么原因导致金融短期化?从根本上说,是央行货币政策方式,即在央行长期基础货币投放不足的情况下,银行用“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通过不断推高货币乘数的方式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长此以往,流动性期限越来越短,资本市场越来越疲弱,企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环境越来越恶化。所以,改革央行货币政策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