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暴袭 极旱成灾
鄱阳湖之变
当地已备好人工降雨 “炮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宇轩

鞋山、落星墩等鄱阳湖“岛屿式”景点相继“水落成峰”;滩涂惊现“生命之树”;水域面积一个月内缩减七成;湖床变“莽原”还能驾车任意驰骋……

这一个多月以来,这类足以颠覆大众对中国第一淡水湖——鄱阳湖认知的奇观屡屡冲上热搜。震惊之余,鄱阳湖流域长达两个月的极热、极旱状况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自6月底结束汛期后,按往年经验本该是丰水期的鄱阳湖流域,却直接步入枯水期;往年还在防汛的季节,今年则是在抗旱。截至8月29日,高温少雨的天气一直持续,水域大面积缩减、水位大幅下降、极度高温,鄱阳湖短短两个月内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沧桑变迁”。

8月6日,星子水文站水位下降至11.91米,鄱阳湖历史性地最早进入枯水期;8月19日,星子水文站水位下降至9.95米,鄱阳湖又“最早”进入低枯水期;9月6日,星子水文站水位落至7.99米,鄱阳湖“最早”进入极枯水期……这一系列数据刷新了鄱阳湖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多项“最早”历史纪录。

随之而来的是,流域内部分支流出现断流、河床大面积裸露、航道受阻、农田缺水。极旱成灾,一方面导致纵贯江西省南北的鄱阳湖、赣江水运遭受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当地农业灌溉水源不足以及次生灾害风险激增,农田受灾严重,甚至出现粮食作物绝收。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一再提高极端天气预警和抗旱应急响应等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抗旱救灾措施,力保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不枯竭。

037

暴露在骄阳下的湖床干涸开裂 刘远庆| 摄

032

9 月6 日,湖水退去后的滩涂。张小林| 摄

034

9 月6 日,搁浅后死在滩涂上的鱼。张小林| 摄

031

9 月6 日,极枯水期中的鄱阳湖,一艘小船在滩涂间穿行。张小林| 摄


“旱魃”肆虐,鄱阳湖水域缩减至不足三成

9月6日,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修河沿岸依然骄阳如炙。

修河是为鄱阳湖补充水源的“五河”(汇入鄱阳湖的赣江、饶河、抚河、信江、修河)之一,往年的8、9月正是修河乃至整个鄱阳湖水系的汛期或丰水期,但如今,“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景象不再。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极端高温和少雨天气致使修河水量减少、水位大幅下降,部分流域的半幅河床都裸露在烈日之下。

永修县位于鄱阳湖西南岸,其境内吴城镇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有一段长达5公里的三级过水公路,往年在丰水期湖水漫过该路段,加上公路两侧草青水碧、风景旖旎,一度被前来旅行的游客赞为“水上公路”,成为当地的网红景点。而在今年8月,本该是丰水期的修河反常水枯,水面退去甚远,“水上公路”徒余干涸的路面和两侧枯黄的草丛。

1661940423819

8 月26 日,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旱灾中的“水上公路”已名不副实。受访者| 供图

1662631383559

8 月21 日,因缺水枯死的庄稼可轻松从田里提起。张小林| 摄

与“水上公路”相比,鄱阳湖著名景点鞋山、落星墩的“蜕变”更为令人错愕。8月中下旬,位于鄱阳湖湖口、湖心位置的鞋山、落星墩周边水位下降,湖面退缩,两处原本是碧波环绕的“岛屿式”景点变成“孤峰”。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当地摄影师刘远庆、张小林常年在这一带进行风光摄影创作,今年却遭遇了这样一番衰败景象。刘远庆对此大为感叹,“鄱阳湖见底,罕见的旱年。”张小林一番痛惜,“水位不断降低,湖滩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到处都是晒干的死鱼,鄱阳湖南北分水岭瓢头山、松门山和吉山山脉一带草都枯死了。“

然而,两个多月前的鄱阳湖流域还是另一番景象。

1661940586674

鄱阳湖水域面积卫星遥感监测影像对比,左图为8月15日,右图为6月27日。图据江西省气象局官网

据当地媒体报道,6月21日,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发布洪水蓝色预警信息,鄱阳湖星子水文站监测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07米。此前由于江西省境内多地连降暴雨,鄱阳湖及“五河”流域水势暴涨,防汛成为当地政府案头大事,防汛应急响应一度提升至Ⅱ级。

6月26日,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宣布,鄱阳湖水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结束防汛水文测报Ⅳ级应急响应。然而,风云突变,当地随即进入高温少雨的天气,“长江之肾”鄱阳湖短短两个月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据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连续公布的数据信息显示,自6月下旬开始,鄱阳湖及“五河”及其支流潦水、乐安河水势均呈现出“涨”少“落”多的情况,水位也一降再降。6月27日,鄱阳湖湖口水文站监测,当时水位18.66米,相应/入库流量为19100立方米/秒;至8月29日,水位下降至不足6月底的一半,仅为8.96米,相应/入库流量仅有1240立方米/秒,不及6月底同项数据的一成。

8月15日、16日,九江市气象台相继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与高温红色预警。这样的极端天气在当地尚属罕见,据九江当地气象部门公布的数据资料显示,7月以来,全市平均雨量较常年偏少近七成;高温日数偏多11天,排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位,武宁、修水两站极端最高气温分别达到41.4℃和41℃。

高温少雨一方面增加了鄱阳湖流域地表水的蒸发,一方面又减少了水体的补充。经当地气象部门研判,鄱阳湖8月6日就进入枯水期,较往年提前近100天。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局部地区呈现重旱甚至特旱。而鄱阳湖水域面积也出现了极度溃缩,从6月27日的3331平方公里缩减至8月15日的1183平方公里,缩减比例高达64.49%。

鄱阳湖水域缩减不仅面积大,而且速度快,8月中旬之后短时期内情况进一步加剧。据“中国气象”公众号载文,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至8月21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939平方公里,较历史同期(历史同期平均为3110平方公里)偏小70%,相较6月27日今年监测到的最大水域面积3331平方公里减小72%,为近10年最小值。

036

9 月3 日,都昌二桥一带,湖床上残存的水脉呈枯树形。刘远庆| 摄

035

近期的湖口鞋山  刘远庆| 摄

南北主航道水位“腰斩”,货船行难泊亦难

“靠水吃水”,鄱阳湖及“五河”作为江西省最大的水系,承载了当地经济运行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今遭遇罕见旱灾,首当其冲的就是航运和农业。

赣江为鄱阳湖“五河”之首,也是江西省内最大的河流,纵贯全省南北,通过鄱阳湖与长江连接,其航运地位无须赘言。两个多月以来,“五河”之中,赣江的水位下降最为严重,接近“腰斩”,水位由丰水期的19.64米(6月27日,外洲水文站监测数据,下同)下降至11.18米(8月29日),较去年同期(2021年8月29日)的17.25米偏低6.07米。

在赣江、鄱阳湖一带从事航运工作的刘志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是我从业20多年以来头一回见到这般景象,航道水位比往年下降了8米多,突然提前的枯水期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仅鄱阳湖流域航运水位吃紧,就连长江航道的境况也不容乐观。九江海事局为此曾发出紧急通告,自8月10日17时开始对九江水道实行单向通航管控。对过往船舶吃水严格核查,拟通过九江水道的普通货船吃水一律不得超过5.8米,危险品船舶吃水不得超过5.7米。实施联动管控,设立检查线对过境上下水船舶特别是船长100米以上船舶进行24小时核查,对发现的吃水6.8米以上船舶实施减载至符合维护水深要求后方可放行。

“由于河道水位下降,原本载重2000吨的货船只能装载1000吨,这样货船的吃水深度减少一半,才能保证顺利通过河道。”刘志强说,“但眼下货船载货减半也没办法完全解决问题,船舶装卸码头的水位也在回退,大船靠岸有搁浅的风险,只能在距码头较远的位置锚泊,而码头装卸货物的常规台吊作业距离有限,需要大费周章调用大型吊机或水面浮吊。”

另一方面,船舶减载必然造成航道运力下降。“我们的劳动量增加了一倍,原本跑一趟就能运完的货物,现在需要两趟才行。”刘志强称,“这样一来业务成本也上升了,目前这部分成本需要船运公司自行承担,我们也在与客户商谈运输成本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将这些成本分摊出去一些。”

刘志强告诉记者,鄱阳湖、赣江航线以煤炭、建材等大宗商品货运为主,如果水位继续下降,不仅对水运行业本身造成严重影响,也会波及当地的能源和建筑行业。

033

9 月6 日,枯死的山间植被。张小林| 摄

微信图片_20220831174320

位于赣江汇入鄱阳湖位置的一个码头,水位回退严重。受访者|供图

“鱼米之乡”面临农作物缺水

将视角转向当地农业。江西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鄱阳湖流域充沛的水资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眼下的旱灾对当地的种植农业灌溉产生了极大不利影响。

修河沿岸的种粮大户徐绘高承包有600亩粮田,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往年亩产能达到1400斤,是当地的高产田。据其讲述,近年水稻种植所需的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尽管水稻亩产较高,但转化为收入后也至多能做到收支持平。眼下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恶劣的气候取代了市场低迷表现,成为困扰农民的最大不利因素。

“连续两个月没有降雨,高温下田里蒸发量又大。”徐绘高为此忧心忡忡,持续高温意味着稻田需要更多的水来灌溉,而眼下灌溉水源来自旱灾前的储备水,但随着修河水位下降,储备水的来源也变得越发紧张。“目前通过提前蓄水、抽取河水保持灌溉,受灾情况还不是很严重,但这种天气持续下去,就会对今年的收成造成很大影响。”

永修县境内修河过境,为当地农业灌溉提供了“地利”,也成就了这一带“鱼米之乡”的地域形象,但史上罕见的旱灾持续恶化可能会让这种“地利”优势丧失。

如徐绘高所言,临近水源的农田可以暂时借助这种优势在旱灾中得以幸存,但那些远离水源的农田面临的形势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记者了解到,部分远离水源的农田通过有限数量的机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井灌难以满足庄稼生长需求,因而这类农田在旱灾中损失较重。

高温、缺水的双重凌虐之下,除了灌溉水源缺乏,次生灾害也对当地农业的考验重重加码。“一方面,高温天气下昆虫少见,农作物授粉成了问题;另一方面,大旱往往会次生虫害,目前已有农技人员分析灾情、协助施药。” 徐绘高估计,“今年我承包的农田产量铁定要下降了。”

干旱高温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可从永修县政府披露的数据中管窥一二。据永修县日前统计,仅水稻一项,受灾面积就达到65661亩,其中成灾面积30555亩,绝收面积4887亩;其他诸如茶叶、柑橘、蔬菜、棉花、葡萄、芝麻、中草药、油茶、大豆等作物也不同程度上受灾、成灾或绝收。

综合分项数据,截至8月27日,该县因旱受灾人口3728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5244亩,其中粮食作物65661亩;农作物成灾面积36124.5亩,其中粮食作物30555亩;农作物绝收6214.5亩,其中粮食作物4887亩;旱灾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249.7万元。

13

8月21日,鄱阳湖西岸永修县,工作人员正在架设引水管道。摄影:张小林

15

8月27日,当地开挖的水渠,用于从潦河引水抗旱。摄影:刘远庆

16

8月26日,顶着烈日工作的水利工作者。摄影:刘远庆

当地政府积极抗旱救灾

大旱之中,当地人盼雨心切。当地一名基层官员告诉记者:“我们早就准备好了用于人工降雨的‘炮弹’,就等着大气条件满足人工降雨的要求。”

8月24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通知,将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这意味着当地防汛抗旱形势严峻,各地各部门须按照职责分工和预案规定,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此前一日,防汛抗旱指挥部还发布了共计30条的抗旱救灾工作指导意见,要求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兼顾农业灌溉用水,协调工业和生态用水,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时组织指导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和救灾救助。

至9月6日,形势进一步严峻。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相继发布了干旱蓝色预警及枯水蓝色预警。同日,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召开的抗旱救灾会商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当地江河水位持续走低,水库蓄水减少,旱情进一步发展蔓延;且预计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全省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少,江河水位将继续走低,鄱阳湖可能刷新历史最低水位,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压力将增加。

这必然是一场硬仗,眼下还容不得有所懈怠。

永修县委书记秦岭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县依托境内水系发达的先天优势,预判气候变化,在今年年初就广蓄水源,做了一定的抗旱准备工作。在灾情发生后,抗旱救灾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点,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的前提下,目前的工作重心在于力保农业用水,保障粮食安全。

在具体措施方面,据秦岭介绍,启动应急响应后,永修县对水源进行全面调度,确保境内河流上下游取水用水均衡;对抗旱用电、设施建设、人工降雨等方面提供资金补助或设备支持等;在防虫防病方面,派驻农技工作组对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并指导农户在绝收的田地中补种秋稻以挽回损失;协调金融保险机构对受损农户进行赔付,摸排居民损失情况,避免出现“因旱致贫”“因旱返贫”现象;以及对水库扩容、水渠疏浚等工程进行评估,斥资对当地水利工程进行升级改造;等等。

在农业经济救助方面,记者了解到,永修县农业部门已购入2.5万斤荞麦秋粮种子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户,预计可以补种到3000亩农田以弥补绝收损失;当地农业部门9月底之前计划招标采购一批8万斤油菜种子免费发放给受灾农户耕种;政府启用资金补贴农户抗旱所需电力能源费用,补贴比例达30%。

这些政策措施实际落地实施效果如何?

8月29日,徐绘高等多名农户前往其承包的稻田里进行灌溉。据徐讲述,当地政府对农业颇为重视,近年一直引导农户进行“虾苗养殖—粮食耕种”轮番经营。旱灾发生后,各级官员频繁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在农田抗旱中对水电费给予一定减免,还帮助农户在田中开挖机井,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旱情的不利影响。

现场另一名农户告诉记者,“当下最需要的是一场大雨”,气象部门已经安排了人工降雨火箭发射作业,“应该很快就要下雨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7期)

 


 

2022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