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黄桃”“象山红美人”卖上了好价钱
特色农产品搭上阿里巴巴知产快车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琦

阳春三月,湖南炎陵县10万亩黄桃花开。作为“中国优质黄桃之乡”,每年黄桃季,炎陵县十六七万人口有一半人会围着黄桃产业转。“炎陵黄桃”已成当地特色农业、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正因名声在外,“炎陵黄桃”曾广受侵权问题侵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出现很多假冒“炎陵黄桃”。浙江象山县知名柑橘品种“象山红美人”等多地知名特色农产品也同样遭遇了“李鬼”,严重影响地方产业良性发展与增收。

自去年起,这种状况才得到大幅改观。3月31日,阿里巴巴发布《2021年知产保护年报》披露,去年阿里依托持续创新的知产保护技术和多模式联动等资源优势,与“炎陵黄桃”“象山红美人”等所在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升级了全球 79个区域公用品牌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品牌保护,让农户可通过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快速投诉涉及侵权商品,对一系列冒用地理标志的行为进行围剿打击。同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为 “炎陵黄桃”“象山红美人”等正宗原产地提供一站式知产保护,从而大幅提升了当地品牌知名度和价格优势,这些特色产业地区的果农也因此受益,收入连年翻番。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分析称,在我国农产品电商销售额逐年攀升的大背景下,如果要进一步助农增收,就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从消费端往产业端深入,让农产品品牌保护等数字化应用,不断“从餐桌向土地”延伸。

82 2018 年开设炎陵黄桃天猫官方旗舰店

 2018 年开设炎陵黄桃天猫官方旗舰店

政企携手保护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

2012年,张建良结束了10余年的深漂生活,回到炎陵老家开始创业做起黄桃生意。

因“炎陵黄桃”名声在外,许多地方都争相冒用“炎陵黄桃”商标进行销售,直接冲击了炎陵当地黄桃的销售价格。

“冒充的卖四五块钱一斤,而‘炎陵黄桃’可以卖到10多块钱一斤。”张建良称,低质、低价竞争严重损害了‘炎陵黄桃’的口碑,农户收入也因此大幅缩水。

但打击侵权产品并不容易。一是证据难获取;二是异地维权难,“不同的黄桃,在物理上如何区别,很难鉴定。”张建良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随着“炎陵黄桃”知名度不断提升,综合产值如今已达26亿元,其中电商、微商销售比例占总销售的70%,而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又层出不穷。

“‘炎陵黄桃’是炎陵县经过30多年努力打造的农业品牌,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的45%,全县黄桃种植户8000多户3.3万人,在部分地区占到农民收入的95%,有的农民除了黄桃产业没有其他收入,黄桃就是他们的‘生命线’。”炎陵县黄桃产业办秘书长谭忠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县里在黄桃打假问题上一直高度重视,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模式。

2016年和2020年,“炎陵黄桃”分别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炎陵县副县长谭宇则介绍,为加强“炎陵黄桃”商标品牌保护力度,株洲市、炎陵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还有炎陵县电商协会组成的异地维权工作组等部门,都花了很大力气。

县里通过授权制度帮助农户享受到地理标志的便利。“我们从2017年开始授权,前年最多办了3700多户。每一个授权户都有一个二维码,一旦发现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就会取消授权资格。同时,政府招标选定3到5家企业统一印制带有标志的包装物,杜绝乱使用标志问题。另外,县里每年会出台预销指导价,保护果农权益。”

之后,阿里巴巴通过发挥平台知产保护技术与资源等优势,与当地政府等多方协作实现精准对接,联手加强知产保护的经济效益和效果倍增。

谭宇称,阿里协助炎陵县人民政府开通了“炎陵黄桃”市场监管侵权打假直通车,搭建知识产权维权投诉处理绿色通道,建立了高效快捷处理“炎陵黄桃”商标品牌网上侵权投诉的知产新模式,有效保护了“炎陵黄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炎陵县还与阿里数字乡村合作打造了全国首个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化管理农业产业平台——“炎陵黄桃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它可以统计全县黄桃的产量、销售情况并进行分析,把全县88个村种植黄桃的果农按乡村组来划分,能清晰地呈现每家每户的产销量及果园全貌,打通种植户、销售商、各销售渠道等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并建立产业链交互通道,提高经济效益。”阿里巴巴数字乡村湖南负责人唐俊韬介绍说,“阿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农业‘种产供销’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产销管理模式,并希望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产业品牌。”

自2021年5月,阿里巴巴就从产业、人才、科技3个方面整体推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通过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从消费端往产业端深入,让农产品品牌保护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不断从餐桌向土地延伸。

822021 年炎陵青年直播销售“炎陵黄桃”

2021 年炎陵青年直播销售“炎陵黄桃”

果农收益连年翻番

炎陵果农陈安辉是阿里联手当地政府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知产保护的受益者之一。在申请地理商标之后,近年“炎陵黄桃”总是“不够卖、不愁卖”且价格稳定,最低可卖到128元/10斤,普遍在148元左右/10斤,精品果可以卖到168元或188元/10斤。“我每天坚持做淘宝直播,尤其在黄桃季,我的店铺直播最高一天能卖2万元。2020年我在电商平台的销售收入大概是9万多元,去年是19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40万元,这还没包括线下销售,可以说,近几年每年收入翻番。”

良好的品牌形象带来了更高的品牌溢价,为提高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在浙江象山县,与阿里数字乡村合作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后,当地特色农产品象山柑橘、“象山红美人”也同样通过平台技术支撑、政府积极作为、果农积极参与的品牌溯源保护,找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护、实现优质优价的新方法。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品牌长期发展的核心。2021年8月,“象山红美人”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成为区域公用品牌。在此之前,由于“红美人”柑橘横空出世,引起了全国十几个省份大范围种植,一时间市面上冠以“象山红美人”之称的柑橘鱼龙混杂。

为保障象山“红美人”精心打造的区域品牌权益,由当地500多家农户组成的象山柑橘联盟,将象山柑橘、“象山红美人”商标备案到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实现在线举证、打击一系列侵犯“象山红美人”商标权的行为。同时阿里健康“码上放心”追溯平台,给每一盒“象山红美人”配备了“身份ID”,消费者在淘宝APP下单购买时,来自原产地的“象山红美人”均带有“正品溯源”字样,配备“小蓝心”追溯标识,全程可溯源。消费者收到货物后,也可直接使用手机淘宝或支付宝,扫描外包装上的二维码来查验真伪。

在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的护航下,“象山红美人”避免了侵权产品的冲击,平均售价为50元/公斤,高端红美人售价可达120元/公斤以上,果农大幅度增收后,又把资金投入到提升品质上,象山柑橘实现了从“以量取胜”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良性循环。

据象山县介绍,“象山柑橘”“象山红美人”品牌价值高达24.55亿元。全县种植面积12.5万亩,年产柑橘鲜果1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已被列入浙江省示范性全产业链。

阿里地理标志等知产保护成效显著

阿里巴巴知产保护年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针对地理标志的知产保护专项成效显著。除帮助特色农产品增收创收,阿里还协助嘉兴公安机关全链路打击了制售假冒某知名地理标志红酒的犯罪团伙,案件涉及山东烟台、江苏淮安及浙江嘉兴多地。嘉兴公安机关查扣侵犯该知名地理标志的红酒6000余瓶,标签12000余个,涉案金额500余万元。

截至2021年底,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已累计保护了79个国内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全球超过64万项知识产权权利,积极发挥商标、版权、专利等保护的组合效应。意大利中央农产品质量保护和反假冒伪劣监察局局长Felice Assenza表示:“与阿里长期合作,共同打击农产品领域的侵权地理标志,这与国家经济极为相关,将坚定地致力于保护生产商和消费者,并通过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IPP进行维权保护。”

阿里巴巴知识产权运营负责人徐骏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称,知识产权是商家的生命线。为切实保护好知识产权,阿里过去通过持续升级技术产品和创新合作模式,已摸索出一条依法配合政府执法,行政与刑事手段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境外联动,纵深打击制售假窝点的全链路打假治假思路,同时还通过联动品牌权利人、行业协会、消费者群体以及青年设计师等保护主体,建立起一套打击假冒、鼓励创新、扶持原创、培养人才等多举措并行、多维立体、可持续引领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021年知产保护年报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阿里联合全球品牌权利人持续围剿线下制售假团伙,依法协助各地公安机关进行线下假货打击,累计依法协助侦办涉假案件2685起,抓捕犯罪嫌疑人1968人,涉案金额38.87亿元。同时,阿里还搭建起广泛高效国际沟通合作平台——阿里巴巴打假联盟(AACA),截至去年底已有超过100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入。

阿里方面表示,注重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在技术和模式等领域的不断创新与探索,也是持续引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优势。

徐骏介绍,2018年,阿里就正式推出原创保护平台,率先为各类形态的原创作品,提供平台内一站式确权—维权—授权的全链路版权保护解决方案;随后,又发布了知产保护科技大脑等智能技术;2020年上线全国首款AI虚拟模特——塔玑后,去年继续升级AI虚拟模特,让商家可提供童模模特静态图代替童模出镜,关注未成年人保护。截至2021年底,阿里原创保护平台已保护超7亿张图片,超3500万条短视频,超42万份设计手稿,帮助超过1万家原创商家受益。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6期)


 

2022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