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冬奥:有何不一样?为何不一般?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北京报道

“我们正在北京创造历史。”2月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巴赫表示,奥运120多年历史,是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史,也是科技应用的演变史。从时间维度看,奥运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基于数字化,奥运正焕发新光彩。北京冬奥会以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水平,让更多人感受奥运文化与精彩。

今年1月,北京冬奥组委会技术部部长喻红就曾对外透露,北京冬奥核心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100%上云,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这是首个全面上云的冬奥会,云计算替代传统IT承载奥运的组织和运营。

“北京冬奥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运营所需的核心系统全面上云,并用云计算为冬奥会向全球转播提供支持,这也将为之后的奥运会留下了一套全新的标准。”巴赫说。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云”上的北京冬奥,有何不一样?

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是此次北京冬奥会的鲜明特色。

从东京奥运会转播上云,到北京冬奥全面核心系统上云,北京冬奥会成为百年奥运史上首个核心系统全面上云的“云上奥运”,云计算成为奥运会统筹调度、智能转播、绿色节能的中国数字化转型方案。

据阿里云冬奥技术保障负责人王浩然介绍,过去,每届奥运都需要重复建设传统IT机房,并在赛事短暂使用后拆除。因此,上云是绿色冬奥的重要举措之一。首次由云计算替代传统IT,意味着上云之后,IT基础设施的成本大幅下降,并且缩短了应用开发和部署流程。

“阿里云冬奥数据中心使用绿色电力,并通过科技,成为国内第一个平均能源利用率小于1.2的最优用电效率典范,让冬奥数据中心不仅更加节能高效,还更绿色环保。比如相比传统机房,位于张北的冬奥云数据中心通过自然风冷、浸没式液冷、智能调温等技术,实现100%无机械制冷,将热能耗降低至70%以上。”王浩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奥运转播将不再仅仅依赖卫星传输,而通过“奥运转播云”带给全球数十亿观众。

2018年,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与阿里云合作开发奥运转播云OBS Cloud,该平台于2021年东京奥运会首次投入使用,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进行了重大升级,实现了高清电视直播和网络渠道直播同时在云上转播。

除了更高效、更低成本,普通观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上云带来的观赛体验方面的变化。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全程以4K进行赛事转播,部分重要赛事还以8K格式转播,总计为全球观众带来超过6000小时的转播内容。而且还能带来更丰富的观看体验,比如类似于电影特效式中“子弹时间”的高自由度视角观赛。

几十个拍摄视角将形成几十路4K高清信号内容,同步传输至部署于场馆的边缘服务器和远程的云端服务器,这些高清信号被快速合成为多角度自由观看画面,仅仅20秒后,就可以传输至转播中心和电视台。无论是跳台滑雪中的高难度空中动作,还是速滑冲刺的精彩瞬间,都能以更身临其境的超慢动作、全景画面等方式呈现给观众。

五棵松体育中心内的60部5G+8K技术的相机呈180度吊装在竞赛馆内环形屏下方,对比赛进行全面拍摄。

五棵松体育中心内的60部5G+8K技术的相机呈180度吊装在竞赛馆内环形屏下方,对比赛进行全面拍摄。

让奥运“上云”,为何不一般?

毕妍,阿里云交付架构工程师,2020年5月,她领到了自己的奥运工牌,正式加入冬奥项目组,之后她在首钢园一待就是近600天,不仅见证了园区的春夏秋冬,也见证了北京冬奥会核心系统全面上云“从0到1”的建设历程。

据介绍,为了完成北京冬奥会项目,阿里云抽调历年“双11”及东京奥运的技术骨干,在北京、杭州等地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专家团队,构建前方驻场、中台支持、后端产研的三级保障体系,为冬奥核心系统、官网及赛事转播等提供7×24小时的云上技术服务支持,直至3月13日冬残奥会结束。

毕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她属于最前方的长期驻场工程师,因此他们需要和奥组委节奏保持一致,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工作周期长、强度大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最让团队感受到压力的是对于让奥运“上云”这件事,完全没有成型的既往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需要与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以及供应商一起共同创新,实现这个突破。”毕妍说。

毕妍表示,虽然阿里云历经数次“双11”,也积累了诸多行业成功上云的经验,堪称千锤百炼,但北京冬奥会这样的体育赛事上云要求还是非常不一样,更加复杂和独特。

“比如实时性的要求很高,不能出现延迟和卡顿,既要满足高并发访问,还要实时刷新。‘双11’付款稍微慢一点儿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比赛结果必须实时刷新并向全球呈现,通过多网页和APP 等多端触达媒体和大众。”毕妍半开玩笑地说。

毕妍回忆,过去两年,她与同事们陆续帮助客户完成多个核心系统的上云部署。2021年12月中旬,她完成了最后两个系统的上云和验证 。自己最多的时候,要同时参与7个系统的上线,但是当一个一个系统完成向云上迁移,就仿佛看到它们在云上不断长出来,最终满树繁花硕果。

“冬奥交付,使命必达”,毕妍把这8个字写在了自己的钉钉签名上,并加上每天的倒计时。

“一开始感受并不是特别强烈,直到倒计时100天的时候,因为首钢园区有很多倒计时牌子,当数字变成100的时候,很多人会去拍照,大家突然就状态不一样了,于是我也开始倒计时,时刻提醒自己以战斗状态迎接冬奥。”毕妍说。

当毕妍的倒计时变成了0 Day,北京冬奥会终于来了。但是,当所有人都在欣赏北京冬奥会精彩绝伦、惊艳全球的开幕式的时候,毕妍和同事们则在紧盯着屏幕中实时呈现出的全球涌来的第一波流量洪峰。

“当天早班的同事也都没有离开,与后方工程师一同为开幕式护航。”她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3、4期)


2022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