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次上市
新京东的新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2期)

每年的6月18日其实都是京东的主场“大日子”,因为这一天既是京东的生日,也是由京东开启的、如今已经发展成全行业盛事的“618购物狂欢节”。但在今年的6月18日,22岁的京东又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登陆香港联交所二次上市。此时,距离2014年5月22日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已经过去了6年。这期间,京东的营收规模涨了超过8倍,市值涨了超过3倍。

据披露,京东此次总计发行1.33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为298亿港元,创下今年以来港股公开发售的最高纪录,京东也成为港交所今年以来吸引的最大内地赴港上市公司。

由于疫情原因,京东在北京总部举行了“云敲锣”的仪式,6名京东员工和客户代表与京东零售CEO徐雷共同敲响了上市锣。在上市仪式现场,京东集团战略执行委员会(SEC)成员也首次集体亮相,他们是京东集团的核心管理层。

“京东集团满怀着感恩之心来到香港,不仅是因为我们希望与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分享我们的发展成果,更是因为我们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徐雷表示。

截至美国东部时间6月17日美股收盘,京东(JD.O)股价收于62.01美元/股,市值958亿美元,列于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美团点评之后,是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以当日市值排名,后因拼多多股价大涨,市值反超京东)。

82 京东零售集团CEO 徐雷与6 名京东员工和客户代表敲响赴港上市锣

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与6名京东员工和客户代表敲响赴港上市锣

曾饱受质疑的“京东模式”,如今成为未来“护城河”

在京东发展早期,刘强东非常坚持甚至“一意孤行”的两件事情都饱受质疑:一是自营模式;二是自建物流。

因为主要采用自营模式,京东常常被戏称为就是个“卖货的”,赚的都是辛苦钱,利润率很低。而另外一家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则是采用平台模式,自己并没有店铺和货品,本质上是“收广告费的”,利润率自然要大大高于京东。

自建物流的质疑声就更大了,因为需要长期、大规模的投入,业务模式很重,这与彼时非常流行的互联网轻资产模式格格不入,而且还导致京东很长时间一直头顶着“亏损”的帽子。直到2014年在纳斯达克完成IPO、市值超过260亿美元的时候,京东也没有赚过一分钱。外界非常不解:刘强东为什么要选择干这么辛苦、投入这么巨大的事情?

刘强东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一直有自己的见解,他曾表示:“我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商业模式,为合作伙伴和用户创造很多价值,最后结果却是倒闭、失败了。只要我们认为做的事情可以创造价值,盈利一定不是问题。”

能持续为消费者和客户创造价值,京东长期主义的战略投入就有价值。最笨、最辛苦的模式带给京东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成为京东的未来“护城河”。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京东此次香港二次上市的招股书披露,以收入计算,京东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平台。2019年,京东净收入5769亿元,净利润121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达3.62亿,在全国89个城市运营超过700个仓库,仓储总面积约为1690万平方米。

对比京东第一次上市时候,6年间,京东集团的净收入从693.4亿元增长至5769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从2.24亿元增长至107.5亿元,年度活跃用户数从0.47亿增长至3.87亿,仓储面积从130万平方米增长至1700万平方米,员工数从3.3万人增长至22万多人。

此时进击港交所的京东,市值已经从260亿美元攀升至950亿美元,涨了两倍多;营业收入从693亿到5769亿,涨了7倍多。而从今年年初以来,京东集团在美股的市值涨幅也超过了70%。

新京东的新故事:供应链新航道和“由1到N”

二次上市,资本市场当然希望听到一些新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最大零售集团的京东,未来还能有怎样的可能性?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间?京东在招股书上似乎也已经写得明明白白:融资将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

实际上,早在今年年初,京东就宣布更新战略定位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今年5月,京东又将公司使命更新为“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简单来说,京东的未来计划就是不断针对平台底层技术进行投入,帮助零售市场不断进行效率革命。

这意味着,6年前,刘强东把一家电商公司带到纳斯达克,而6年后,来到港交所的已经是一家立志成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的“新京东”。

过去6年间,京东虽然一路高速增长,但期间经历了不少的困难和挫折,甚至还穿越了“至暗时刻”,“新京东”的梦想显然更大了,转型前路究竟会如何?

物流是供应链的基础,京东多年投入和积累正在进入收获期。在京东的招股书中,有一句话格外显眼:“及时和可靠的物流是我们成功的关键。”这也更加印证了物流对京东的战略价值。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间,京东的表现非常加分。因为在全国零售和快递大规模停摆的情况下,自营货品和自建物流的京东实现了“不打烊”,依然能保持高效的运营和配送,满足人们对日用百货的需求。

京东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投资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可靠服务,并致力实现物流能力数字化。物流是基础,围绕物流京东可以去拓展软、硬件,金融、代运营等开放服务,也是未来京东自营稳定增长的保障。

当然,这背后最重要的推动和决定力量必然是技术。早在2017年初,刘强东便喊出了“技术!技术!技术!”的口号,并宣布京东全面向技术转型。

过去的3年间,京东集团仅上市公司部分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资金就超过330亿元。但与此同时,基于技术与服务的开放也为京东在2019年带来了662亿元的净服务收入,截至2019年底,技术服务收入已占到集团总营收的12.3%。这也说明京东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

就在此前不久,刘强东还发表了一封6000字的内部公开信,其中透露了京东当下的梦想:一是成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二是成为一个国际化公司,将物流、供应链和技术能力带到全世界,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


2020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