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将继续坚挺
人民币未来贬值压力将持续多久,得看中国能否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  管涛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的财政风险相伴而来,加剧了全球投资者的不安情绪,国际金融动荡加剧,金融危机开始向债务危机进一步演化。

危险已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从2011年9月开始至今,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遭遇到了资金流出的压力,中国也不会独善其身。欧债危机蔓延深化触发了人民币连跌。当前,中国应对欧债危机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跌停”不等于人民币贬值

受全球金融动荡影响,不久前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率经历了10多个“跌停”。对 “跌停”,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从表面上看,人民币交易价格是触及跌停,但跟同期相比,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还是稳中趋升的,从2011年11月30日到12月15日,大约升了0.3%~0.4%。

而且,汇市和股市跌停不同,股市跌停基本没有交易,有行无市,但汇市即便是跌停的情况下,央行还可以在跌停价格上提供流动性,促进成交。所以,跌停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贬值。2011年人民币汇率的总体走势仍是比较坚挺的。

从近期一些指标来看,人民币汇率正趋于均衡水平。这为人民币汇率进入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奠定了市场基础。此外,人民币汇率预期也出现了分化,过去是单边预期,现在也出现了贬值预期。

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主要是外部冲击引起,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济还在朝着预期的调控目标发展,比如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下降、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贸易顺差减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调控的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国经济虽然受外部影响比较大,但是目前面临的压力只是阶段性的和暂时的。同许多国家开始出现衰退相比,我国的经济走势依然比较稳健,只要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人民币就不存在贬值基础。

还应该看到,目前人民币出现的贬值压力,与前段时间国外唱空中国有关。

全球金融动荡之后,不少舆论认为资金流向新兴市场是一种风险,人民币也被认为是风险资产。过去多年来国际资本一直做多中国,现在终于有机会做空中国了,所以,国际上有人就借题发挥,放大了中国很多事情,比如经济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控,本来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却有人认为出了问题;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外界只看政府的债务而忽视政府的资产;比如民间借贷,其实只是个别城市、地区的情形,等等。

当然,这些情况也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一个单边的市场。人民币汇率向来同时存在贬值和升值的因素,只是在某一阶段某种因素占了上风。

欧债危机的蔓延深化并触发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未来这种压力将持续多久,得看中国能否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假若中国经济形势良好,国际收支就不存在问题。

热钱进出都需管理

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热钱。

资本流动是顺周期的,这是一般的经济规律,即只要经济开放,就会有资本的流入和流出;经济好,资本就会大量流入,经济不好,资本就会大量流出。

尽管我国没有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但经济开放程度在加大。而跨境资本与实体经济活动有关。目前我国的贸易量达到了两三万亿美元,一个百分点就涉及两三百亿美元的变化,特别是在单边预期下,这个数字更为可观。

人民币升值和热钱表面上看是紧密联系的,但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对中国经济的预期。2011年9月之前中国经济预期较好,资金流入;9月份之后,做空现象较多。在2011年9月之前,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还比较宽松,中国企业加快了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过程,做美元套利交易,借低息的美元赚取汇差、利差;进入9月底,随着国际金融动荡的加剧,出现了债务去美元化以及反向套利的情况。

我们现在没有统计国内热钱的数量。主要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热钱按什么口径和标准来衡量。从目前市场的情况以及一些简单的指标判断,应该是资金流出较多。

资本流动的冲击都是从流入开始的。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经验来看,只有前期的大量流入,才有后期的集中流出。流入和流出同等重要,同过去外汇管理宽进严出相比,我们现在更加强调均衡管理。

统计是公共产品

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我国的金融经济体制并不像国外想象得那么落后,现在甚至是在引领世界潮流,尤其在信息披露方面。

之前大家认为国际上的外汇市场都是无形市场,都是银行间双边授信、双边交易、双边清算,而中国的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是有形市场。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很多衍生产品交易时信息没有充分披露,造成很多问题。因此现在国际上无论是场内交易或场外交易,都要求向一个指定的场所报送交易信息。而我国早就采取了类似措施,不论是询价交易、计价交易、远期交易、即期交易,都要逐笔向上海的外汇交易中心报告,有效解决了信息集中的问题。

控制风险,不是靠监管部门去提示风险,更多要靠微观主体来识别风险,其中提高统计数据透明度工作非常关键。信息披露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的工作,现在的披露制度也更加完善,数据准确度和更新速度也大大提高。现有数据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过去是半年或一年披露一次,而我国现在全部做到了按季披露。

为提高时效性,国际收支平衡表引入了数据修订机制,滞后一个月披露初步数,再滞后两三个月披露修订数。比如现在4或5月份就可以公布一季度的初步数,6或7月份可以公布一季度的修订数,基本间隔一个月左右。除了按季度披露,还有一些按月份公布的数据,比如银行跨境收付、银行代客结售汇数。

统计本身就是一个公共产品,越多的人使用就越有价值。

(本刊记者王红茹采访整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