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硅谷那些令人生疑的创业者

p110

责编:邹松霖   

编审:张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1期)

上千万人观看了史蒂夫·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2005 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视频。这次演讲发表于6 月一个晴朗的清晨,长度虽然只有14 分钟多一点,却卓尔不凡。

从第6分钟起,乔布斯讲述了他在30 岁时被苹果公司开除的故事。接着,他说了一句很容易被忽略,但对于任何想了解硅谷是如何运转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话:“我觉得自己对不起前一代的创业者,因为我丢掉了他们传给我的接力棒。我去见了戴维· 帕卡德和罗伯特· 诺伊斯,想向他们道歉,我彻底搞砸了。”

在乔布斯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和老一辈的创业者交往甚密,其中包括英特尔公司的创立者罗伯特·诺伊斯和安迪·格鲁夫,以及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前员工雷吉斯·麦克纳,后者创立了在硅谷处于领军地位的市场公关公司。2003 年,我问乔布斯,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和半导体产业的前辈们在一起。他说:“我想闻一闻硅谷第二个美好时代的气息,是那个时代的半导体公司引领我们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如果你不知道之前发生过什么,就很难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

不过,乔布斯在这次演讲里没有提及的是,在回到苹果公司之后,他又把接力棒传给了新一代的创业者。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谢尔盖· 布林和拉里·佩奇在创立公司的时候,也曾拜访过乔布斯以寻求建议。Facebook 创始人马克· 扎克伯格更是把乔布斯视为导师。我曾看见扎克伯格在帕洛阿尔托市一家低调的墨西哥餐馆的隐秘角落里吃饭,一如多年前我看见乔布斯在这里就餐的情景。扎克伯格坐在同一把椅子上,同一张桌子前,就像乔布斯一样,独自一人,背对着窗口。

《硅谷搅局者》这本书所讲述的时代故事标志着硅谷第一次大规模代际交替的发生。在这一时期,半导体产业的先锋们把接力棒传给了年轻而富有进取心的新人,而这些新人开发的创新产品有朝一日则会占据我们生活的核心。结果是惊人的。1969—1976 年,旧金山以南的狭窄半岛成了过去150 年来最重要和最多样化的技术创新爆发地。就在这块56 公里长的地方,创新者们只用了7 年时间,就开发出了微处理器、个人计算机和重组DNA 技术。创业者们成立了苹果公司、雅达利公司、基因泰克公司,还有像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这样的先锋风险投资公司。

1969—1976 年标志着硅谷的“成年”。在这段关键时期里,硅谷从一个相对不那么有名的、以微芯片产业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发展成了一架经济引擎。在这过程中,硅谷催生了数不胜数的模仿者和新产业,引领我们进入了现代化世界。《硅谷搅局者》这本书试图厘清这些变化的脉络,讲述引发这些变化的芸芸众生的故事。

1969 年,“硅谷”这个名字还不存在,还要再过两年,这个以李子树和杏树果园著称的区域才会被赋予它今天的称呼。如今在硅谷,几乎要花200万美元才能买下当时还只要6万美元的商品房,一台比今天仅价值250 美元的可编程恒温器的计算能力还差的计算机要卖数十万美元。

今天,我们把硅谷当成信息经济的枢纽,然而在1969 年,它只是一个制造业中心。当时,60% 的人都在本地电子产业从事制造工作;像洛克希德公司和GTE 西尔维尼亚公司这样的国防工业承包商是本地高科技经济的支柱,复杂的全球电子产业供应链才刚刚成形;联邦法律当时还不允许把养老基金投资给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年轻公司;创业者们都是些令人生疑的家伙——这些怪胎们没法静下来,去爬一家体面公司的职场台阶。

可就在十几年里,来自像苹果、雅达利及其竞争对手公司的产品,已然开始塑造人们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了。科学家们用重组DNA技术来合成人工胰岛素,最高法院也宣布了基因工程设计的生命体可以受到专利保护。软件公司开始上市。养老基金也通过风险投资家们注入上亿美元来支撑那些风险最大的早期投资。美国经济开始围绕着信息和服务,而非制造业来重塑自己,政治家们再也不认为对通用汽车公司或者其他大公司有益的东西就是对美国有益的。创业者们成了美国商业界的新英雄。

若想理解现代化世界,就要对硅谷的突破时期了然于心。细细分析1969—1976 年这段时期,就会很容易发现,硅谷不是靠几名孤立的天才建设起来的。任何在硅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虽然聚光灯只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释放出明星般的短暂光辉,但那些刚好站在光环之外的人们对成功的贡献也不可或缺。发明创造是一项团体运动,其中充满了和运动相似的激情,也少不了戏剧性。

硅谷今天乃至过去几十年的成功,就植根于那些超越了公司、产业乃至代际的人际关系与合作。这一时期,在硅谷工作的人们把技术从五角大楼的办公室和学校的实验室带到了我们身边。这段历史内容之丰富、情节之复杂,远远超越了几位著名创业者的个人故事,然而它们却从未被讲述过。在《硅谷搅局者》这本书中,因为着眼于若干同期的发展,所以我们将会揭示让历史成真的诸多交织的故事与人物。

这段历史是一些自命不凡的人的故事,他们不是一次,而是反复地打破了自己的职业和同行们所遵循的行规。创业者不是硅谷仅有的奇才,那些身着西装的律师、风险投资家和天使投资人们甘愿冒着搞砸自己职业的风险,支持了这些“光脚”的创业嬉皮士。公共关系专家发明了纵横全美的媒体新宠——高科技创业者,好让复杂的技术对消费者更富有吸引力。CEO 们跨越行业的藩篱,携起手来对政客施加影响。科学家和金融家们则敢于与作为生命之本的DNA 嬉戏。

他们的蓝图,且行且绘。

(本文为《硅谷搅局者》一书作者自序)


2019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