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为“40年的40个瞬间”作序

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 高尚全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50期)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整整进行了40年。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以捕捉“40年的40个瞬间”的方式记述改革开放的过程和成果,并以此纪念这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我觉得很好,很有必要。现在,“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40个瞬间”即将编辑成册,《中国经济周刊》邀请我为之写序,我很愿意,这不仅因为我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而且这其中也凝结着我一生的研究、思考、建言,以及不同时期心绪的起起落落,同时我也希望年轻人不要忘掉那段历史,能够接续我们把中国改革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

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征程浩荡,波澜壮阔,国家和社会面貌随之翻天覆地,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功绩和不可磨灭的成就。尽管如此,从国内企业所有制争议到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应当说,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依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我们如何从40年的成功中汲取经验?这是值得我们总结思考的重大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文革”已经结束,初步的拨乱反正已经使社会生活秩序稳定并恢复正常,但“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 等“左”的思想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发展进步仍然受到禁锢。随着1978年5月展开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尤其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彻底抛弃了“两个凡是”,打破了思想枷锁,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至经济建设,同时也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活力。

第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说起来一句话,但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这却是最为艰难的历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今天,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国家计划统配社会资源的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早已把遵循价值规律、由市场配置资源视为理所当然。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让7亿人摆脱贫困的中国奇迹。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不只是中国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进一步认可,更是让市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里程碑。我坚信,坚持更加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之路,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上新台阶,让民富国强的“中国梦”逐步变成现实。

第三,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从闭关锁国转向全方位开放。从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到浦东开发开放,从开放沿长江而上向内陆腹地延伸到加入WTO……改革开放让我国摆脱了“盲目自信,妄自独尊,排斥西方”的历史,引来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使我国商品市场繁荣丰富,不断升级,出口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转向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为主导,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放水平再度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并举,“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亚投行设立、G20峰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开放动作频频,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这相对40年前,完全不可想象。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倒逼改革,未来的中国还将依此循环,更加坚实地走向世界。

第四,改革开放推动国家从人治走向法治。党的十四大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之后,依法治国迫在眉睫,因为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法治不仅可从根本上杜绝“文革”般政治混乱,更重要的是,它可确保微观市场主体的一切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公平的前提下稳定企业预期,降低交易成本,释放市场活力。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1999年3月,全国人大修宪,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九大之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成立,把法治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重道远。

第五,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从贫穷落后转向小康。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4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17年3639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3432元;反映吃饭占家庭收入比重的恩格尔系数(城市和乡村),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6年的28.6%和31.2%;居民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而2016年面世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显示,到2030年,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下降到目前的4.1%,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可见,改革开放使小康社会从奋斗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是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动力,也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开放40年让中国发生了如此伟大的转变,实现了如此伟大的成就,这说明,我们的主要方向、主要路径、主要方法必然是正确无误的。因此,我们必须总结好这40年的经验,来应对现在和未来的挑战。目前看来,首要的经验和启示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理论成果,要靠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长期努力。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偏离;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所以,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任何民营经济“离场论”和私有制“消灭论”都是错误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说,“离场论”和“消灭论”都是不符合中国实践的,不符合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和道路。从“一大二公”和“割资本主义尾巴”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出,从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的转变,再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设为改革目标”,最终定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过程可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而市场这个角色地位的不断提升,贯穿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全部历程,所以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带来的一切经济成果都是社会主义中国不断贴近市场、尊重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必须承认,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当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道路。

第三,坚持现代企业制度不动摇。最近,习近平同志讲了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下去,要一以贯之。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给出定义,归纳起来十六个字: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坚持现代企业制度不是谁心血来潮拍脑袋的结果,而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通过企业制度的不断摸索、不断试错,逐渐清晰而终于确定的改革方向。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这个方向推进国企改革取得了成就,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日渐显现。但改革永无止境,改革进程中难免遇到问题,这需要更加解放思想、用进一步改革去解决,而不是知难而退,让国企改革退回老路,否则不仅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更会导致市场动荡,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同时,由于国企往往处于产业链上游,其成本上升会导致整体经济成本上升,这会抑制国家竞争力,尤其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战持续发酵的环境中,抑制竞争力会带来巨大经济冲击。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国际竞争的角度,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动摇。

第四,坚持保护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不动摇。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保证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党的文件;2004年再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实现中国的“人权入宪”,而后又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要为企业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保护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为什么党如此重视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人民的这些权利?在我看来,这是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的安全感,是为人民谋取更多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发展预期的关键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坚克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获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反腐倡廉效果显著,依法治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显著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和国防能力,文化体制改革也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政治体制顶层设计适应了新要求、获得新突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最高决策层面设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大大提升了改革的决策效能,使过去总被回避的户籍、农村土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摆脱羁绊,获得正面突破;更为可贵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变得更加醒目,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而人民当家作主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2月18日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做了一些思考。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的觉醒,改革开放筑就了伟大改革开放奇迹,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我深感触动,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中国才有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才创造出了人间奇迹。什么是改革开放精神?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第二,不断创新的精神,改革就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每一点突破都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大的决心,都需要更加敢闯敢试、不断创新的精神脊梁。在纪念和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更加鲜明地弘扬这种精神,这是新时代全面、系统、配套推进中国改革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最后,我祝愿《中国经济周刊》能够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越办越好。


 

2018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