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煦|北京报道
责编:陈栋栋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1期)
在政府监管和用户投诉的双重压力下,红极一时的“不限量套餐”日前被三大运营商全面叫停。此时距离其诞生仅一年有余,取而代之的是“畅享套餐”等新名称。
在流量经营的时代,被运营商寄予厚望的“不限量”果真不限量吗?
备受争议的“不限量”:“不限量”但“限速”;违反广告法
近年来,随着4G用户的日趋饱和,以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为了保有存量客户和获取增量客户,运营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不限量套餐”。
2017年2月24日,中国联通在国内率先发布了全新的不限量套餐,名曰“冰激凌套餐”。该套餐包含398元和198元两档,398元档是国内无限语音和无限流量套餐;198元档包含每月1500分钟国内语音和15GB的4G全国流量。事实上,这两款套餐都是限量的,398元档每月前40G是4G,198元档前15G是4G,超出部分均降至3G网速,累计到100G则关闭上网功能。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紧随其后推出了不限量套餐。移动的“任我用套餐”分为188元和288元两档,分别提供12G和20G流量,超出后限速1Mbps(实际下载速度128kb/s),50G封顶;电信的“天翼不限量套餐”为199元每月,包含40G的4G流量,超出后降至3G速度,100G封顶。
电信业专家韩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同运营商的套餐有着不同的“不限流量限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制约单个用户对于基站资源的过度占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这些“限速”在运营商的宣传推广中其实都有备注,只不过放在不太显眼的位置,加上字体太小,很多时候被用户忽略。而运营商宣传“不限量”套餐的重点却放在“流量不限量”,没有提及“限速”问题。
在此背景下,文字游戏式的“不限量套餐”自然容易引发争议。有网友投诉称,自己办理的不限量套餐还剩13G流量,但是因为整体使用流量超标而被断网,“不限量”名不副实。
在北京,仅今年第二季度,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便受理服务质量热点问题521件,不限量套餐被限制网速的争议有上升趋势。对此,该局已规范各基础运营企业的电信资费营销行为。
受访的多位北京移动用户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他们今年都接到过中国移动的客服电话,推销一种“前三个月免费”的“不限量套餐”。“3个月到期后,我忘了这回事,移动也没有给我关闭业务,第4个月就开始扣费了。”北京移动用户王先生回忆称。
事实上,对这种行为不满的不仅仅是普通用户,监管部门也对不限量套餐进行过多次警告。6月7日,工信部针对基础电信企业不限量套餐隐藏限制条款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三大运营商要立即开展自查工作,规范不限量套餐的宣传,不得夸大,对于限制性条款要标示醒目。对资费方案限制性条件以及有效期等注意事项,要履行提醒义务,不得片面夸大或混淆优惠幅度,确保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8月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现“无限量流量”广告违反广告法第4条、第28条规定,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消费误导,责令停止。这是国内公开披露的首次因“无限量流量”套餐而发生的通告。起因是有湖南用户投诉称其高频率地看到“无限流量”的宣传,但当业务处理时,湖南移动、湖南联通和湖南电信等3家运营商都违反了广告承诺,并增加了“减速”或“停止流量使用”等限制。
运营商整改:“换汤不换药”?
重重压力下,三大运营商集体做出相应整改。更名之后的“不限量套餐”,开始以诸如“畅享套餐”这样的名字示人。
10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中国电信营业厅了解到,原价129元/月的不限量套餐产品已改叫“畅享套餐”,价格也近乎腰斩,目前促销价第一年只要69元/月。该电信营业厅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畅享套餐还是使用20G后降速。”
中国移动也同样对相关套餐进行了更名。10月1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用手机登录“北京移动”APP,此前订购的“不限量套餐”名称已改为“畅享不限量流量模组”。该APP在“畅享全国流量放心用”的宣传页面中特别注明“国内流量超过20GB限速”。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在北京联通的多家营业厅走访时发现,关于不限量套餐的宣传海报均已被撤下,随之更新的也同样是类似“畅享”字眼的全新套餐。
上述情况并非只发生在中国。随着近年来全球主流电信市场陆续经历了从3G向4G的网络升级,数据流量的消费需求迅速上涨。美国、德国、印度的多家运营商都曾推出过“不限量套餐”,但结果因为网络无法承受而叫停,因此对用户都有限速要求。
或有借鉴意义的是,今年以来,美国电信巨头AT&T不断调整测试新的“不限量套餐”,不再局限于单个用户的单个套餐不限量,而是强调融合,希望借此突破收入天花板,带动业务增长。
无论套餐如何变换,“高速低价”依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用户的主要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看到国内运营商在提升用户满意度上所做的努力。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来,通过“提速不提价”、“流量不清零”、取消语音通话的长途和漫游费等措施,中国宽带用户的单价下降了90%,移动通信用户的单价下降了83.5%。另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宽带发展白皮书》显示,过去3年,运营商累计降费让利超过1300亿元。
网民们也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北京的一位上班族高先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自从套餐流量大幅提高后,他暂停了家里的宽带包年业务,“在家里电脑本来就用得少,主要是手机,4G上网很快,偶尔用电脑时可以开手机热点,算一算经济账还是这样划算。”
而对于一些有特定需求的商务人士而言,各大运营商目前推出的互联网套餐和日租卡套餐,可能比“不限量”套餐更合适。
在韩琳看来,“不限量套餐”问题折射的是用户对于提速降费的要求和运营商营收增长之间的矛盾。“取消‘不限量套餐’的名称,是运营商反思和自纠的良好尝试。运营商能否真正设计出适合手机用户的套餐产品,还要经过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2018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