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绮思 综合整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4期)
当“准巨头”美团和滴滴分别开始试探着进入对方腹地,故事一定没那么简单。
日前,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还宣布已经获得杭州市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此外,首批推进的城市还有成都、福州、温州、厦门,而另一“重镇”北京也将在4月份开启。
不过与此同时,滴滴也从打车跨界外卖。4月1日,滴滴外卖在无锡开城,之后陆续“开餐”的名单中还有南京、长沙、福州、济南、宁波、温州、成都和厦门。目前,标签为“美食佳饮”的“滴滴配送”APP已上线,“月入超一万”的字眼赫然出现在骑手的招聘广告中。
对此,《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美团vs滴滴 终有一战?》一文,探讨在这场“次级流量入口”之争中,谁更有优势,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
“跨界”抢生意是好事,就怕垄断
@印乘:网约车和外卖的蛋糕太大了,所以现在滴滴和美团互相“跨界”抢生意,这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好事。就怕市场垄断。
@lizi_007:一家独大容易造成垄断,滴滴和美团竞争是好事,保持市场活力,利好平台司机、入驻商家和消费者。
@风之民主:希望这两家公司能用钱去创新而不是来补贴挥霍,别再等一方垄断了就又来圈司机和乘客的钱。
@须摩提:不介意再来一波大战。市场上一家独大虽然说可以减少竞争损耗的资源,但是垄断市场下,司机和乘客都有可能变成受害者。
谁能更胜一筹?
@桃花流水:美团和滴滴互相跨界发展的路线有所不同,滴滴是纵向打通出行行业的,美团是横向打通场景的,滴滴是取势的,美团是取地的。
@feng wu:打车行业格局已定,美团在这个时候切入打车行业,说明美团在既有业务上可能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其现有业务格局已经撑不住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及高估值。但是,美团以为有线下的商家作为出行的消费场景,想得还是太简单了,滴滴因资本而起,投资人眼看着就要摘桃子,容得下别人来搅局?
@水榭观雨:打赢滴滴的一定不是单纯的打车业务,王兴的商业帝国梦只能不断拓展业务边际,依靠美团的流量打车业务也可以很好地活着,但不会成为核心业务。然后依靠业务规模上的积累,找到下一个风口。
@西结夜徒:外卖领域,美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行业地位,滴滴不一定能在这上面对美团造成致命影响,双方很有可能会进入僵持阶段。况且还有阿里背景的饿了么和百度外卖,滴滴和美团互争还不如联合起来。
两家公司都属腾讯系,马化腾是高兴还是心疼
@涂鵶少年:美团是腾讯系,滴滴也是腾讯系,我想知道最终结局会是什么样?
@脱缰小马:马化腾作为这两家公司的“金主爸爸”,想必心里并不好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无论美团和滴滴哪一家最后因为没钱而支撑不下去了,它们都会去找腾讯。
@三姨君:美团和滴滴势均力敌,谁也不可能一口气吞下谁,更何况这两位的背后还站着同一个大佬,腾讯。如果真要互相伤害到根本,相信小马哥还是会出来斡旋。这么看来,这场围绕着网约车与外卖,围绕着滴滴出行与美团点评的烧钱战,有很大概率变成一场不断加赛的持久战。
2018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