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责编:牛绮思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4期)
视觉中国
全国第一个村、乡、县、市四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三网合一、数据共享、远程就医、分级诊疗的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在江西抚州初步建立。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抚州市市长张鸿星对外发布了这一消息,引来外界的高度关注。
这样一个体系为何在抚州这一经济并不发达的中部城市率先建成?其做法有何独特之处?这对破解乡村医疗难题有何作用?对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张鸿星市长。张鸿星表示,“以前,‘赤脚医生’解决农民健康问题是全世界的成功案例。在新时代,抚州乡村智慧医疗就是要破解农民看病难题,堵住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源头。”
投入逾10亿元重振乡村医疗体系、提高村医收入
“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句农村广泛流传的谚语,生动地体现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困境。在抚州广昌县,全县境内70%以上面积为山区,最远的村委会离县城有60余公里,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一些村民小病拖成大病,最后因病致贫,生活陷入困境。
而困境的另一面,是我国100多万名乡村医生的集体窘境。张鸿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全国大部分农村医务室的村医基本工资没保障,收入水平严重偏低,服务简单,手段落后,“村民不愿看(病),医生不愿干。”
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是第一批从“赤脚医生”转型的乡村医生。他曾公开说,近年来,村诊所举步维艰,其个人收入每月仅1480元,很多村医收入最多为2000元,越来越多的村医选择改行。
张鸿星说,“进入新时代,乡村医生做得好不好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也是健康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江西抚州重回初心,决心振兴乡村医疗体系。2016年,抚州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全市乡村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年投入资金近3亿元,当年全市完成1515所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建设,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紧接着,抚州市2017年又着手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升,预计投入资金7.8亿元,力争在2018年底实现每个乡镇建设一所规范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一所标准化卫生室的目标,全力构建“30分钟乡村医疗服务圈”。
抚州振兴村医的诸多做法中,独树一帜且最受外界关注的是,政府购买村级卫生计生服务,聘任乡村医生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计生服务,受聘乡村医生的基本工资参照乡镇卫生院在编在岗同类人员基本工资核定比例按月发放,一般乡村医生核定比例为80%,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员核定比例为100%。同时,以县(区)为单位,由县(区)卫计委统一为受聘乡村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
目前,受聘乡村医生平均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上肖村卫计室年轻的村医娄似龙说,“这一下,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心里就安稳了。”
娄似龙还建议将这一做法在全国推广。他算了一笔账:全国大约有70万个行政村,65万个农村卫生室,105万名乡村医生。“按每名村医补助基本年薪3万元计算,如果县财政负担三分之一,省市财政负担三分之一,国家财政负担三分之一,中央财政每年拿出约100个亿,就可解决全国百万村医的后顾之忧,真正形成一支稳定优良的村医队伍。”
智慧医疗让城市优质资源与农村对接
仅仅提升乡村医疗基础设施、稳定村医队伍,显然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农民重新去找村医,在村卫生室、镇卫生院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对此,抚州开出的“药方”是智慧医疗。“乡村医生队伍建好之后,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采取智慧医疗、远程医疗来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城市优质资源与农村对接。”张鸿星说。
2017年8月,抚州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扶贫工程开始试点。到2018年3月,抚州已经有613个村医务室、78个乡镇卫生院、17个社区服务中心和12个县医院分别建立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和第四代智慧健康小屋,搭建汇聚个人健康信息、覆盖全体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云平台。
例如,临川区太阳镇秋塘村卫计服务室里人来人往,村医易青青说:“以前因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治疗,来卫生室的人很少,有了智慧医疗平台,还可以做慢病筛查、中医理疗、营养保健,每天忙得不得了!”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医推拿,“他们体验过一次,就依赖上了,时不时地就过来按一次。”
该平台提供的远程医疗有望让村民足不出村、不出乡就看病。今年2月1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跃进与临川区上肖村村医娄似龙共同远程问诊,现场双屏视频屋直播,让村民们最直观地感受到了远程医疗的强大。
抚州的目标是,今后农村居民的健康数据和服务现场,通过乡村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及移动视频屋同步传达到外地专家手中,远程问诊或者延时问诊,让农民坐在村卫计服务室就能享受专家“就近”坐诊。
据抚州智慧医疗平台统计,从2017年8月到2018年3月初短短几个月时间,700多名村医通过智慧医疗服务平台,为5万多村民提供各种日常健康物联监测和各种智慧医疗服务约80万项次,图文数据量超过百万。
张鸿星表示,半年的实践证明,有了这个智慧医疗物联服务平台,村医也能提供丰富的健康关爱服务,他们通过帮助村民远程问诊、平台培训,可以向远程专家学习到许多宝贵医术,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长期来看,“可探索出一种村医自我造血良性生存发展的新模式,解决后顾之忧的百万村医所迸发出的服务能量,一定会惠及全国几亿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健康生活,全国农村缺医少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态,将会得到扎实的改善。”
2018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