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评】中国研发经费增速升至10%以上 要加大研发投入,更要提升创新效率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5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这是自2012年以来研发经费增速持续4年下滑后的首次回升。

在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研发经费增速能够再次回升并且重新回到10%以上,凸显出中国敏锐把握住了新时代发展决胜要点,创新驱动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效促进了中国各层面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专利申请为例,中国在去年成为全球首个单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万项的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当时对此评价称,“这一记录反映了‘非凡’的创新水平”。

这种“非凡”的创新水平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与企业竞争力提升。从出口份额来看,2016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额比重稳步升至13%以上,而此前美、德、日三个出口强国,在这一指标达到10%之后, 出口份额无不相继出现回落。

中国之所以能相对成功地摆脱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影响,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通过持续大力度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动本国企业沿产业价值链上移,因此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等)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如贱金属等)出口占比均出现回落,但机电、运输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出口份额的迅速上升,在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及时、充分地填补了初级品出口份额下降留出的缺口。

当然过去的经验并不必然适用于未来。中国截至目前的产业升级,除了依靠持续大力度的研发投入,对后发优势的把握与利用亦功不可没。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迅速逼近全球技术创新的前沿,因此从现在起,中国实际已处于这样一种二选一的临界状态,即要么在技术创新领域全面实现“弯道超车”,要么就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显然,中国不可能接受后一种命运,这就要求中国在研发投入已经达到较高甚至很高水平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强度已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更加注重向研发效率要产出。因为无论是从创新活动纵向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与先进国家横向对比结果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挖潜空间都很大。

但是,研发效率的提升比之单纯追加投入要复杂得多。这一目标的实现牵扯到政策、税收、金融、法律、人事、市场化程度、企业家精神等方方面面的敏感变量。这些变量相互作用,往复循环,例如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构成中,来自政府的比重显著过高,而这种较为单一的投入结构,既可能进一步挤出私营部门的研发投入,但其本身,又确实是私营部门投入不足情况下被动性的选择。要走出此类几乎处处可见的循环,必须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对创新所涉变量全面审视、整体改进,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取得协同效果,提升创新效率。

----------------------------------------------------------------------------------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