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 徐豪 谢玮 张燕 曹煦|综合报道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1期)
10 月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会议期间,十九大代表与社会各界人士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的十九大报告,他们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作的重要论断?又如何将其与自身所处的领域、行业实践相结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飞跃的准确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工作时说,过去五年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回顾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九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高建民说,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河北不断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5.2%。
十九大代表、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感触最深的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尹计平介绍说,近年来,塔元庄村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村集体年收入现已超过1000万元,人均年收入2.1万元,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养老市场化、旅游规范化,这些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作出的这一论断,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焰军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到重大的历史发展关头,我们之所以能够制定出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实际的工作方针、政策方略等,首先是因为我们正确地判断了当时的时代和当时的形势。十九大报告,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首先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作出了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判断,那就是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面关于基本方略的提出、基本任务的确定、基本要求的提出等,都是建立在对时代的正确判断基础上。
十九大代表、天津市河西区委书记贾凤山说,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既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精准的。这个论断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高屋建瓴,它不仅很宏大,对我们基层实际工作也很有指导意义,因为认识新时代是开创新事业的前提。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我们理解“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总书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解释中国复杂的新问题的过程。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分析中国的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这个概念、这个判断、这个定位。
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说,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内涵的时代。对于国家而言,新时代表明我国战略任务的变化、发展坐标的前进、国际影响的增强。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意义的准确认识,基于对新的伟大实践的正确反映,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高度概括。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将大大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这一主要矛盾是根据当前国内的具体情况、发展速度、变化情况作出了一个符合实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判断。”国家行政学院原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分析说。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我们已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既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十九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营业部党支部书记金颖颖说,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总结过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着眼未来,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金融业来说,要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精准扶贫等领域的支持,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十九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要按照报告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
十九大代表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摄)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武汉大学政治学教授储建国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明确回答。
储建国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更加坚定了温州作为“探路者”的使命担当。报告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在周江勇看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又有战术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又有方法路径、具体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十九大代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表示,习总书记提到的十四条,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总书记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李洪峰说,十四条基本方略,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统领性、全局性、普适性都很强。基本方略不单指哪个方面、哪个领域的工作,而是对各领域、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理论溯源上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深度的综合、概括和升华。基本方略是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概括和总结。“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都是从十八大以来积累的新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十九大代表、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直工委书记李恩东说,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既需要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来提供思想指南,也需要更为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基本方略来作为行动导航。总书记提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逻辑清晰、指向明确、内涵丰富,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恩东说,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基本方略为例,报告在阐释这一方略时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这同基层党建工作的结合度非常高,明确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判断。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方略的指导下,党建工作从思想认识到队伍建设、从考评述职到追踪问责、从刚性约束到精神滋养,方向将更为明晰,执行将更加有力,党的队伍必将更具凝聚力、战斗力。
十九大代表们前往会场。(人民日报记者 雷声 摄)
>> 决胜全面小康,开启新的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开启新征程,要在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方面下功夫。他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说,按照开启新征程的要求,应更多采取着眼长远的基础性、根本性措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十九大代表、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十九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率先建成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
同时,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行政学院原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分析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谋划和提法,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高瞻远瞩的政党。”
十九大代表、四川省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村委会主任、丹巴县水子乡家政服务队队长余德春说,听了十九大报告的“两个阶段”的目标,很激动,我相信家乡的父老乡亲也会像我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十九大代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大彤说,十九大报告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角度,将任务进一步分解到了两个15年,承前启后、接续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韶兴说,这一战略安排,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经过第二个15年,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跃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王韶兴说,“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大步迈开。这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伟大事业的逻辑延续,是我们党开创未来、拥抱世界的宏伟蓝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将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带动力,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说,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系统回答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
潘建成分析说,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变过去长期追求数量规模的发展模式,把发展动力转换到依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应当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应当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十九大代表、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说,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陈四清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具体到金融业该怎么做?陈四清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金融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无论经济怎么发展,实体经济都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把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中,让发展更加协调、更可持续。
十九大代表、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凌文说,学习了十九大报告,感觉到必须深化改革。从煤炭的角度,今年以来国家在强力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对我们神华集团来说,绝大多数产能是很先进的,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主动退产能,在国家提出淘汰落后产能要求之前已经退出9300万吨;在国家推动去产能之后,我们又退出近5000万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书记农生文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农业现代化奋起直追,使之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使城乡协调发展。
十九大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书记在报告里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我们农民备受鼓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第二场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视觉中国)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伟说,可以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8个字来评价报告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的提法以极大的同理心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对具体生活片段的感受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晴雨表”和“试金石”,反映了对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李伟说,“三感”互为犄角,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构成。没有获得,幸福无从依靠;没有幸福,获得失去意义;没有安全,获得和幸福无从保障。
十九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波说,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郑重承诺。
杨波介绍说,我已经驻村7年,时刻见证和感受那片山山峁峁的变化:水泥路修到了每个村民小组,再不用来回走8个多小时山路去镇上赶场;提水工程也修好了,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再也不用大冬天走几公里山路去挑水;我们还抓住机会养蜂、种药材、发展乡村旅游,人均纯收入7年翻了4倍多,1300多人脱贫……对村民们来说,这些都是翻天覆地之变,像是走进祖祖辈辈梦想的日子,就是总书记所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策会越来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村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有奔头!”
建设美丽中国令代表感到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听后非常振奋。”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这些年,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一度人们觉得可以先发展经济,再保护环境。事实上,这种发展理念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转变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
十九大代表、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童小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重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和谐共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需要大家在环境治理上出力,为国家发展美好蓝图作出自己的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说,新时代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有五个基本导向:
首先是时代导向,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目标导向,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是问题导向,进入新时代,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
四是治理导向,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依靠制度建设和多方共同参与,提高全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是全球导向,不仅要建设美丽中国,还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实现“美丽”这一目标,不是短期的追求,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10月18日,四川成都春熙路,大屏幕正在直播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吸引了大量市民观看。(视觉中国)
10月18日,四川成都春熙路,大屏幕正在直播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吸引了大量市民观看。
视觉中国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代表、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说,报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是一个有使命感的党、一个有责任感的国家。在中国改革开放赢得各方赞誉的当下,在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世界瞩目的当下,我们对世界发出呼吁、作出承诺、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说明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时代、进入一个新时期,可以为人类的命运作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对于我国自身而言,我们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把这些问题放在世界大环境下考量,体现了中国的胸襟和眼界,体现了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
十九大代表、外交部翻译司参赞兼处长周宇说,从雁栖湖畔到西子湖畔,从联合国总部会场到达沃斯雪山脚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崭新局面,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我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十字路口,展望未来,相信中国将继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须隆说,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在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也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监察委员会必将为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十九大代表、山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陈辐宽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败斗争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再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进而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报告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陈辐宽表示,纪检机关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应以更加科学、严密、有效的思路举措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十九大代表、福建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书记王进足说,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整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如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全党全国人民都为之振奋。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应通过清单式确权、全方位控权、阳光化晒权、多元化督权等手段,进一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薛庆超表示,五年来,反腐败问题是群众非常关心的议题,也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五年来,反腐败重大举措不断出台,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查处高级干部上不封顶,没有“铁帽子王”,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一批腐败分子被反腐重拳击落。腐败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如今中国正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越往后执纪越严,党内法规体系越发完善,反腐败力度和高压态势不减,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必定能够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作报告时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对此,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分析说,十九大报告凸显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明确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仅是强化国家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特色在于法治反腐,要在试点实践基础上形成法律成果,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报告进一步细化了国家监察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从改革细节入手丰富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
十九大代表、湖南衡阳市委书记周农说,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符合党心民意,令人倍感鼓舞。我国监督体系部门众多,虽各司其职,但反腐败力量有所分散。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且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从党内监督、体制内监督到国家立法监督,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十九大代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检察院检察官潘志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系统查办案件的数量和数额越来越多,查办官员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展现了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同时,在部分省市试点成立监察委员会,这一重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扎牢制度的笼子,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管,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下一步,试点在全国推开,这必将为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
2017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