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公共资源配置:让老百姓先享用起来

88 韶城新貌 摄影 洪叶

韶城新貌 摄影 洪叶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5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克 | 广东报道

广东韶关,粤北山城。由于历史原因,若干年来,韶关的城市建设似乎没能赶上改革开放的飞快脚步——几乎所有的民生资源都集中于面积狭小的老城、当地人俗称的“小岛”上,总体规划陈旧、交通承载量大、空间资源缺乏……2015年下半年后,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先后到任,决心尽快“还清历史的欠账”。

89-1 百年东街夜色 摄影 王政文

百年东街夜色 摄影 王政文

以人为核心留住城市味道

初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骆蔚峰就主动抛出了一个敏感话题——“城市改造是不是政绩工程”;结论也非常直接——“以老百姓为核心的民生工程就不是政绩工程”。

骆蔚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韶关改革开放以前是华南重工业基地。然而,也正是因为产业结构老化,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比其他地方要更加艰难。“核心城区1.78平方公里居住了约9万居民,学校、医院、商业网点又挤在里面,你不让它现代化怎么提升韶关百姓的幸福指数?民生资源都集中在老城,岛外居民又如何共享建设成果?从更高的层面分析,一座停滞不前的城市如何在飞速变化的社会中吸引世界目光?”

骆蔚峰认为,韶关的现状有其合理成因,但现任领导不可以将责任推给历史。因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进程的工作机制》《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贯彻落实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交通顺畅、城市功能、环境景观、新城建设、智慧城市五大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把韶关建成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包容开放的文化之城、创业创新的活力之城、和谐宜居的幸福之城,并按照需求最为迫切、最有条件实施、最能展现效果的原则,梳理出118个具体项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交通节点、商业网点、城市涝点、生活难点是118个项目的重要切入点,不需要审批、不需要融资、不需要拆迁的民生类项目更是立马就上、限时完工。小绿地、小公园、小街巷之类没有纳入提升计划的改造工程,则充分授权相关机构和镇(街)按照老百姓的意愿谋划项目、积极实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察看了几处城市改造施工现场,发现几乎所有的工地都在实行“看板管理”,施工方管理人员谈及竣工期限都只有一句话——“严格按照序时进度完成任务”,而周边群众更多地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浈江、武江、北江三水围城,形成独特地域文化,养育了一代一代的韶关人,因此,韶关的城市提升规划充分尊重市民的“地域认同”,“三江六岸工程”则可以看作是“留下城市记忆”的一着妙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韶关采访发现,浈、武、北三江正在由“小岛护城河”变为“核心景观带”,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前提下,江岸外侧的广阔地区被纳入山水之城的整体格局而赋予城市繁华;滨江公共空间的亮化、美化及“亲水岸线”的构筑则着意融入韶关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彰显其内涵和品位。

“要让世世代代居住在老城的居民乐意而且惬意地疏散出核心城区,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层面的东西同样不可或缺。”韶关市委书记江凌这样认识提升与保护的关系,“在传承古城文脉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质量,老百姓有了‘韶关人’的自豪感、归属感,在其他城市人面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89-2 街心公园 摄影 刘松胜

街心公园 摄影 刘松胜

资源重配置共享建设成果

骆蔚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城市提升需要资金保障,去年以来韶关市为此融资的额度就达到300亿元,但提升城市却不是看政府砸了多少钞票,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市场”和“市长”两方面的合力进行整合和调整,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过去的韶关,教育、医疗、商业、政治,各种资源都集中在小岛上,老韶关人多年来也习惯了10分钟就到达办事地点,人口密、交通堵、设施旧、改造难……种种‘城市病’与此密切相关。现在,韶关的社会资源要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要让更广大的老韶关人和新韶关人共建共享,你怎样才能既实现优化配置又保持‘10分钟生活圈’的宜居性,这是需要当政者认真谋篇构局的。”骆蔚峰说。

投资5.18亿元的韶州师范搬迁可以看作韶关市委、市政府谋篇构局的一个范例,当地人称其为“教育资源整合控制性工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韶州师范这所百年老校被归并到设在新区的省属高校韶关学院,并从老城整体迁建到韶关学院南区。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建筑面积78000平方米的韶州师范新校区八大建筑主体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在2017年7月即可交付使用。而随着韶州师范的迁出,原校址被用来疏解和升级“岛内”中小学校,使之各得其所。

另据了解,韶关还将以师范搬迁为模板,分期搬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推进教育、医疗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努力实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造升级现有体育场所,新建浈江南片区、东片区、北片区全民健身广场,加强现有健身广场和健身公园的维护,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众文化健身需求。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推进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建风度楼、风烈楼、观风亭、九成台,修缮韶州府学宫、李汉魂纪念馆、余汉谋公馆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根据《韶关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6—2025)》,建设东河、西河、南郊、曲江城区、芙蓉新城等片区商业综合体,以兴隆市场改造为试点,加快城区农贸市场的综合治理,3年内完成市区全部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调配和整合闲置资源,解决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健全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参照新加坡“邻里中心”社区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家庭服务、银行网点、医疗诊所、便民商超、餐馆娱乐、文体场馆、公园广场等集于其中的新型综合社区市民服务中心,创建居民便捷生活服务圈。

至于城市里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能开发的闲置土地,韶关的做法是做成公园和绿地,用江凌的话说,那叫“让老百姓先享用起来”。

————————————————————————————————————————

2017年第4、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4、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