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评】绿色惠民应当成为政绩考核新“锦标”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5期)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近期印发的多个涉及生态文明的考核指标中,关于GDP的考核权重远远低于环境等指标。

几乎近于公论,地方政府官员间的政绩“锦标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变量。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政绩考核指标相应调整,引导、约束地方党委与政府,把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把绿色惠民明确放置到比GDP增长更优先的位置,是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革新与突破。在此之前,虽然各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囿于思维与行动中的条条框框难以一时净除,因此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对“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持暧昧态度的重要理论支撑,是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该假说认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随着人均收入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增长而加剧;此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并迈过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又会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于是在此假说的“掩护”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常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落至实处,又很容易因为如下两项因素的干扰,致使不少地方官员口称“两手抓”,实则两手软硬悬殊。

这两项干扰因素一是环境保护客观上存在见效慢,且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等技术难点,因此,为使政绩考核更具客观性、可比性,考核重点很容易集中到GDP增长等相对容易测度的短期经济指标上;再一就是环境保护客观上还面临“公地悲剧”的深层次挑战,因此,即使在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同等考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仍然会在此考核项上,存有转嫁成本的内在倾向。

上述两项干扰因素,决定了要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把环境因素的考核明确置于比GDP增长更优先的位置上来。事实已经表明,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首鼠两端的态度,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理论上的相辅相成,只有在对前者给予更多刚性约束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转为现实中的齐抓共举。

更何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毕竟只是一种假说,它是以发达国家大规模产业转移为前提的。而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能机械照搬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中国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不会容许环境短板过久留存,进而影响到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

2017年第4、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4、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